【摘 要】
:
随着当今世界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电磁波进入到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电磁污染和电磁干扰等一系列问题。为有效防治过量的电磁辐射,研究者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本论文旨在探究分级结构的构筑和化学组分的调控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特殊分级结构的三维花状Ni微球(FNMs)、杨梅状Ni@C微球、碳纳米管包裹Ni@C微球(NC@NCNTs)和多腔室碳微
【基金项目】
: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功能导向轻质碳吸波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编号2167606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今世界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电磁波进入到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电磁污染和电磁干扰等一系列问题。为有效防治过量的电磁辐射,研究者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本论文旨在探究分级结构的构筑和化学组分的调控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特殊分级结构的三维花状Ni微球(FNMs)、杨梅状Ni@C微球、碳纳米管包裹Ni@C微球(NC@NCNTs)和多腔室碳微球(MCCMs)等四种吸波材料,对其微观形貌结构、物化性质、电磁参数、反射损耗特性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通过一系列对照实验样品的参比,明确了分级结构对吸波材料性能提升的作用机制。以花状Ni(OH)2微球为前驱体,通过氢热还原反应制备得到具有分级结构的三维花状Ni微球。研究结果表明,FNMs较好地保持了前驱体的微观形貌和结构,其片状花瓣是由Ni纳米颗粒交联组装而成。这种三维花状的分级结构有利于磁性金属材料内部导电网络的形成和电导损耗的增强,从而明显提升了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相比较于自制Ni颗粒和商业Ni粉,以及分级结构破坏后的多孔Ni组装体,FNMs表现出优越的吸波性能,厚度为1.1 mm时,有效吸收带宽为3.5 GHz,最大反射损耗为-56.8 d B。利用MOFs衍生法制备了一系列分级结构杨梅状Ni@C微球。研究结果表明,杨梅状Ni@C微球是由许多颗粒尺寸均一的核壳结构Ni@C纳米颗粒组成的,表现出均匀的磁性颗粒分布和高度的化学均一性,有利于获得高强度的界面极化弛豫和良好的阻抗匹配特性。得益于优良的损耗能力和阻抗匹配特性,700℃下碳热还原得到的样品Ni@C-700表现出最佳的吸波性能,厚度为1.8mm时,其有效吸收带宽达4.8 GHz,最大反射损耗达-73.2 d B。分析表明,相比较于传统的核壳结构Ni@C复合材料,分级结构赋予了杨梅状Ni@C微球更优化的阻抗匹配特性,使得Ni@C-700的吸波性能得到提升。为调控MOFs衍生的磁性金属/碳复合材料中化学组分的比例,同时发挥微结构设计和化学组成调变对提升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作用,在杨梅状Ni@C微球上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制备得到碳纳米管包裹Ni@C微球。通过改变合成过程中三聚氰胺和杨梅状Ni@C微球的质量比,实现碳纳米管数量的可控调节,从而实现MOFs衍生的Ni/C复合材料中组分比例和电磁性能的调谐。碳含量为51.1 wt%时,NC@NCNTs的吸波性能进一步增强,1.7 mm厚度下,其有效吸收带宽达5.2 GHz,最大反射损耗达-41.5 d B。电磁分析表明,多元介质产生的多重极化弛豫和碳纳米管交联网络的良好导电性使NC@NCNTs在低填料的情况下展现出充分的介电损耗能力。通过MOFs衍生及后续酸蚀处理的方法得到了分级结构多腔室碳微球,TEM测试表明微球是由许多孔径20 nm左右的空心小碳腔室组成的,内部丰富的介孔孔洞有利于激发电磁波的多重反射行为,提升有效吸收带宽。因此,MCCMs表现出十分优异的反射损耗特性,厚度为1.8 mm时,有效吸收带宽可达5.7 GHz,最大反射损耗为-28.5 d B,优于上述三种分级结构吸波材料和已见报道的众多碳质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通过系统研究碳微球内部结构对电磁性能的影响,发现多腔室分级结构能使碳微球在保持良好阻抗匹配的同时,提升介电损耗,并且证实了多腔室分级结构具有强化电磁波多重反射吸收效应的独特优势。
其他文献
上海市青浦区商榻小学位于青浦区西北部,东濒淀山湖畔,商榻镇素有鱼米之乡、江南水乡"驿站"之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便是江苏太湖到黄浦江来往商人下榻之地,故名"商榻"。商榻是古人经商必经下榻之处,沪上最大的淡水湖——淀山湖是当地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自然资源,古老的江南乡村下午茶——阿婆茶(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商榻的历史文化密码,"一湖一茶"地域文化滋养着"勤劳、诚信"的商榻人,
基于表面浸润性和孔结构的智能调控,超浸润多孔材料在液体渗透、油水/乳液分离、可控释放以及水下气体操控等多种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形状记忆材料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的形态变化,这在智能超浸润调控领域有着极大的优势。除了表面浸润性可调控之外,孔结构/尺寸的可调控对于多孔材料的功能和应用也至关重要。因此,利用新型形状记忆材料实现对多孔材料孔径/尺寸的调控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形状记忆聚氨酯海绵为主要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负极材料的容量对提高电池的容量有较大贡献。硅基负极具有与石墨相似的脱锂电位,同时拥有3600-4200 m Ah g-1(Li15Si4,Li22Si5)的容量,可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由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300%),导致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颗粒破碎、粉化,继而失去电接触,最终导致电极
低温等离子体在众多工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等离子体的研究方法却十分有限,实验方法的投入与消耗巨大,且无法观察到微观等离子体的行为;数值模拟的方法成本较低,但是高效的流体模型对微观等离子体依然无法观测,而能精确自洽的得到全部微观与宏观等离子体行为的粒子模型却耗时巨大、效率低下,无法胜任大尺度等离子体物理或工程问题的模拟任务。粒子模型效率低耗时长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了显格式的质点网
锂离子电池是电脑、手机、电动工具、储能、汽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储能工具,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其重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且其易燃易爆的有机电解液也使锂离子电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金属锂负极是高能量锂离子电池的终极目标,其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最低的电极电势,使其近年来再次成为研究热点。为改善金属锂负极因锂枝晶、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的循环寿命短
1930年营造学社成立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传统建筑文化核心区,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边疆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至今已成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主要盲区。对于古代东北边疆区的黑龙江流域而言,受古建筑地面实例稀少、古文献缺失、历史文化背景复杂、自然气候苛刻等诸多地缘因素限制,其地域性营造特点的相关研究起步很晚,未形成系统性全面解读。由于地面实例和纸
超级电容器由于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充放电速度快、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已在储能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超级电容器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进一步应用前景。开发具有高容量新型的电极材料、组装高输出电压的混合超级电容器是提高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的主要途径。钴(Co)基电极材料具有高的理论容量、制备方法简易、多种价态等优点,已经成为超级电容器中最具有应用潜力的电极材料。然而,钴基材料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较差的
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海上石油钻井设备、港口起重、盾构机等战略性产业,并逐渐成为影响其性能和产业价值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高精度、强稳定性、强鲁棒性的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转速和定子电阻同步辨识、低速发电运行稳定性和定子电流零频穿越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在低速轻载工况运行时,传统
研究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有助于准确预测和估计捕食者和食饵的种群数量,这对于有害种群的防治以及濒危动物的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几类具时滞捕食者-食饵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如常值稳态解的局部稳定性、余维二分支的存在性及分支性质等,其中余维二分支包括双Hopf分支、Turing-Hopf分支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一类带有同类相食的时滞扩散捕食者-食饵系统,其线性化系统的特征方程在参数临界点上
等离子体是一个复杂的多粒子系统,电磁波在等离子体的传输过程中会有很多具有研究意义的现象发生。近些年来,很多领域都涉及到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为了等离子体、电磁传输领域的热点问题。在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电子起到了主要作用,而电子能量分布函数(Electron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EEDF)是描述等离子体的重要物理参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