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境内,向西距拉萨市80km.大地构造位于冈底斯东段陆缘火山-岩浆弧中的拉萨-日多弧内局限盆地的南部边缘,它是冈底斯成矿带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铜(钼)矿床。本文以驱龙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地表勘查的基础上,结合岩芯手标本观察和镜下矿物鉴定等多手段,对驱龙矿床的热液蚀变类型进行精细划分,对脉体系统特征详尽描述,以及对二者与矿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阐明驱龙矿区蚀变矿化规律,预测下一步的找矿方向。本文获得以下主要认识:通过对驱龙矿床地表进行系统地采样,重新编录钻孔,详细记录岩性和蚀变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校正了矿区的岩性边界,并发现矿区西北处出露少量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热液蚀变在水平层面上以斑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为:黑云母±硬石膏带→石英-绢云母±高岭石±硬石膏带→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带→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硬石膏带→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带。垂向上由内向外依次为钾长石化带→黑云母±硬石膏带→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带→绿泥石-绿帘石±高岭石±硬石膏带。整体蚀变叠加明显,类似“二长岩”模式,但并非同心环状分布。通过对驱龙矿区典型十字交叉勘探线剖面内9个钻孔的大量脉体详细观察,根据矿物组合、切穿关系和相关的蚀变类型,将矿区内脉体分为4大类(A、EB、B、D),31小类。矿脉中从早到晚都发育硬石膏,且部分脉体包含磁铁矿,表明驱龙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高氧逸度和富硫性。我们还发现部分高温矿脉切穿低温矿脉的现象,这也暗示着成矿流体具有反复循环、多期次涌动的特性。根据矿区蚀变-脉体-矿化之间的空间分布和对应关系,本文得出高品位矿化区域对应的蚀变为钾长石化带、黑云母±硬石膏带和石英-绢云母±高岭石±硬石膏带以及蚀变带相互接触和叠加的区域,产出的脉体类型多为B脉,脉体从早到晚依次切穿,也见反向切穿现象,脉体密度大,产状较陡,脉体宽度分维值通常小于1。因此以上这些特征可作为驱龙矿区的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