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临床应用清湿化瘀法治疗AM取得明显临床疗效和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同种异体垂体移植方法建立AM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的技术检测P450arom、COX-2、 PGE2变化。通过观察上述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在AM治疗前后随动情周期变化的表达差异,及其各组在位及异位内膜上的表达差异,研究清湿化瘀法治疗AM的作用靶点,以期探索清湿化瘀法治疗AM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ICR小鼠86只,采用异体垂体移植的手术方法造模,术后死亡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4只造模小鼠分成7组,分别为3月模型组、6月模型组、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中药对照组(丹莪妇康煎膏)、西药对照组(孕三烯酮)。另对12只小鼠做假手术,设为假手术组;12只做空白组。常规饲养3个月,将空白组、假手术组、3月模型组小鼠分别在动情期与间情期处死。其他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浓度的药物或蒸馏水(6月模型组)饲养3月后分别在动情期与间情期处死。病理切片、HE染色分组分析内膜腺体及间质侵润肌层的程度。观察并评分研究清湿化瘀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治疗前后在动情期和间情期各组在位及异位内膜上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的表达(P450arom、COX2、PGE2),寻找清湿化瘀法治疗AM的可能靶点。结果:1.形态学上观察到异位组织肌层浸润并做子宫腺肌病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为0分,3月模型组动情期2.67分,间情期2.17分,6月模型组动情期3.50分,间情期2.83分,分级指标提示3月模型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与腺体浸润肌肉内层,6月模型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腺体浸润内外肌层交界处,表明两组均造模成功,且疾病严重程度随病程而升高,手术过程对造模无影响。2. P450、PGE2、COX-2的表达在形成AM模型后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6月模型组高于3月模型组(P<0.05),6月模型组和3月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1),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指标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均下降,内异康复片高剂量组优于其他各治疗组,与6月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丹莪妇康煎膏、孕三烯酮与6月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情期指标表达高于间情期,总体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1.从组织形态学上观察,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浸润程度)随病程而升高,手术过程对造模无影响。雄鼠垂体雌鼠宫腔移植法造模3月成功率达83%(10/12),造模6月成功率达到100%(12/12),是一个值得推广的AM造模方法。2.从实验指标表达结果看,清湿化瘀法能够通过下调在位及异位内膜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P450、COX-2、PGE2表达,阻断雌激素生成的正反馈环,抑制雌激素的产生,从而治疗AM。故我们可以认为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P450、COX-2、PGE2为清湿化瘀法的治疗靶点。3.内异康复片高剂量对在位及异位内膜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P450、COX-2、PGE2的影响优于其他各治疗组,运用清湿化瘀类中药,在有效改善雌激素效应异常的同时减少西药副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中药复方。4.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P450、COX-2、PGE2的表达会随小鼠动情周期而变化,动情期高于间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