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区汛期暴雨分类及其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_an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雨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发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暴雨常可造成洪涝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带来危害。因此对暴雨的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湖南是我国暴雨较多的省份之一。本文基于湖南省97个气象站2007-2010年5-7月的逐时降水资料、长沙雷达站每6分钟一次的雷达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高分辨率的FNL (Final Analyses)资料,对湖南地区汛期(5-7月)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进行分析。分析了湖南地区汛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湖南汛期暴雨日变化暴雨时序总频次高值出现05-09时,主峰点在08时左右,湖南汛期暴雨主要分布的地区为湘西、湘南、娄底、益阳、长沙、南岳等地。统计了研究期内湖南地区汛期暴雨时次和基于天气形势分类的各类暴雨个例。研究时段内统计的暴雨个例87个,719站次。其中急流暴雨个例27个;低涡暴雨个例9个;切变线暴雨个例20个;台风远距离暴雨个例偏少,共6个。总结了湖南地区汛期各类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急流暴雨回波常为在湘西生成向东北移动的块状或团絮状回波,强回波中心平均强度49dBZ,回波顶较为平整;速度特征上则表现为有明显的西南方向急流,径向速度图上能够分析出逆风区。低涡暴雨回波以境外移入为主,移动路径为东移型,强回波中心强度45dBZ,回波顶高与低涡厚度有关;速度特征上表现为有明显的辐合带。切变线暴雨回波以境外移入为主,呈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带状,暖式切变暴雨回波的强回波中心强度较之冷式切变暴雨低、回波顶平整;暖式切变暴雨回波速度特征为风向随高度顺转即存在暖平流、2.4°与4.3°仰角上有大风核存在,冷式切变暴雨回波速度特征则是风向随高度逆转即存在冷平流、零速度线出现90°折角。台风远距离暴雨回波呈逗点状单体分布,各单体回波清晰,强中心周围无大片低强度回波,回波整体西移;径向速度上则显示出正负速度辐合,表明有对流活动存在。详细分析了三次暴雨个例。对湘中地区“100506”与“100513”两次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对比分析发现,“100506"暴雨回波符合暖式切变暴雨回波特征;“100513"暴雨回波符合急流暴雨回波特征。湖南地区“100619”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分析发现,该次暴雨回波兼有急流暴雨回波和低涡暴雨回波的特征。暴雨回波是以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强回波因子对降水贡献大;径向速度上存在明显的西南急流,逆风区与强降水对应关系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大范围降水的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他文献
<正> 一当前,如何实现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如何实现对失去工作能力或没有经济收入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在中国,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医疗
通过引入位置交错的两种有限控制体积单元-状态单元和速度单元,对其分别应用质量,能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一维可压缩流的有限元状态空间模型,模型单元边界条件的处理方
<正>本刊讯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并印发《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
斜拉桥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其优美的造型征服了众多的桥梁设计者、建设者以及广大市民,建成的桥梁也往往成为当地的著名地标。但重复的美会引起审美疲劳,于是桥梁设计者们一直在
<正>大——拔地倚天·气势恢弘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了一些超大规模的博物馆。大阪的"海游馆",以一个10多米深,储水量达5400吨的巨大海水池为中心展区,参观路线穿越
<正>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值模拟技术在风能资源评估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针对区域风能资源评估和风电场选址,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了许多较为成熟的评估系统软件。例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结构安全认识的提高,对现有结构进行减震控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利用阻尼器对桥梁结构进行减震控制是目前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在现有桥梁上安装粘
目的分析近十年葛根素对骨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其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方法从中国知网上下载"葛根素对骨的影响"方面的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分析葛根素对
简讯2摘自何洪庆教授2016年春节写的校参考资料2016-02。钱学森先生对我国导弹和航天科技贡献最为巨大、被尊为中国航天之父;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钱学森“国家杰
本文从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出发,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地理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经济吸引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解释了由“引力法则”和断裂点理论推导出的两个经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