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是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企业融资可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由于股东-管理者和股东-债权人之间目标函数存在差异,两种融资方式引发了股东-管理者和股东-债权人之间的两种代理冲突,并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如投资不足、过度投资等。值得注意的是负债在两种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有所差别:负债在引发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的同时,又对于缓和股东-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两种融资方式中出现的代理冲突问题和负债融资对于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在我国新兴资本市场背景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中的代理问题和负债融资与投资行为相关关系进行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实践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概述相关代理理论基础上,以深沪A股上市公司1999-2004年间数据为样本,控制了会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一定影响的托宾Q、现金流量、销售收入和宏观经济因素变量,研究了负债融资和投资支出的相关关系。在得出整体样本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成长性进行分组作进一步分析。结合不同成长型企业负债率区间投资额的描述性统计和分组回归检验结果发现:在高成长型企业,负债发挥了抑制作用,导致投资不足;在低成长型企业负债发挥了相机治理作用。在对负债的期限进一步区分后发现,主要是短期负债发挥了上述作用。在对负债来源作了进一步区分后发现,在高成长型企业商业信用对投资支出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低成长型公司,商业信用表现出较强的约束作用。本文认为应当重视负债约束过度投资的相机治理作用,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同时鉴于负债作用机制的两面性,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债务契约,促进有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