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早期“人学”思想新论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koa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的以《人的文学》为中心的许多重要论文不但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而且从文学史、思想史的角度来看,直到现在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周氏文章中蕴含的“人学”思想至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文学批评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尽管从文学与批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业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总体看,学术界对周氏早期“人学”思想的本体性研究却未能细化与深入,有待做出新的努力。特别是对其进行冷静反思性的研究还相当缺乏,这也反映了作家思想研究存在的浮泛化现象。对周作人的思想研究现状有必要进行梳理,这一工作可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周作人的思想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在统计信息中经鉴别剔除了一些伪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了确认。其次,在文章发表时间分布、作者、刊物、内容主题等四个方面对1980年代后周氏思想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研究中的泛化、零散化倾向及分析了研究所面临的难度,并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开辟研究新角度以及对周氏的某些重要论文进行“细读”的展望。周作人早期“人学”思想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充分的探讨和重视,这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很多时候也是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角度造成的。针对周作人“人学”思想领域研究的零散、浮泛的现状,用“个体—群体—人类”关系的崭新的角度入手去重新考查周作人早期的“人学”思想,并通过对以《人的文学》为核心的诸多文章的“细读”,对周氏“人学”思想的功绩和价值做出了新的评价和肯定。周氏的“人学”思想应包括提出问题——要去“辟人荒”与人性论、人道主义论三个部分。周作人所提出的这个“辟人荒”问题,既道出了启蒙的关键,又开了重新认识“人”的风气之先,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甚至要大于后两者。之后又通过对周氏“人学”后两部分的剖析说明了他对“人”的认识达到了何种程度的深化。尤其强调了周氏对“个体”与“个体”及“个体”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论述把握是其最独特的闪光之处。但周作人的“人学”理论中存在一个“群体”的缺席。他对国家、阶级、群众这种“群体”形式做了较为简单的理解,认为他们时常导致革命、暴力这些非理性的行为。并且由于暴力、革命无法保障他一直追求的“个性”与“自由”,因而“人”的“群体”存在就成为周氏排斥的对象。周作人的早期“人学”思想在确立之初就埋下了许多决定他此后人生走向的先天缺陷。首先,周氏的人性论事实上有“隐在”与“显在”的两个方面,“显在”是“灵—肉”的自然人性论,“隐在”的是“善—恶”的社会人性论。其次,他在构筑其“人学”思想时,守在了“个体——人类”的两极,很严重地误解了“群体”的角色,这样就致使他所谈及的“个体”、“人类”成为一种封闭和抽象。再次,在对人性理解的方面,周作人犯了简单化或者说过于天真的弊病,在“利己——利他”的循环中,他只看到了两者互相和谐、统一的一面,而严重忽视两者矛盾、冲突的一面。于是,他总是处处从“个体”出发,把“个体”不仅当作一切问题之解决的出发点也将其视为最终目的,却在过程中将种种现实的社会“群体”事实抽离不管,这种情况实际上陷入了一种渺茫的空想,缺乏指导现实的力量。
其他文献
唐伯虎题材戏曲作品研究是浩若烟海的唐伯虎研究中较为鲜见的一类。本文试图在把握明清唐伯虎题材戏曲作品的基础上,将明清戏曲作品中的唐伯虎造型作一系统的研究,并分四个章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郊区的村庄被纳入城市规划的范围。它们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与影响下发生着明显的乡村—城市
近年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认知心理、负面情绪等方面
我国正处于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它对生态环境和能源的消耗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目前,房地产业正面临着一场生态要求所带来的“绿色革命”。我们应该将以前那种高消耗的、高
器物纹饰除了具有艺术观赏性外,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研究者可以通过纹饰对文物年代、等级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断。例如明清时期皇家用瓷有着严格的等级制
为高效利用能源,文章以高耗能的铁合金矿热炉为研究对象,对无功补偿技术进行了论述。针对某公司电炉二次低压补偿投入前后的数据对比,从功率因数提高的角度出发,对低压补偿在矿热
一、编制运输卫星帐户的起因运输活动属于服务活动,包括货运和客运两个部分。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运输活动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人们总是很重视运输活
本文对《全唐诗》中所收录的皎然的484首诗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皎然诗歌的韵例,确定了每首诗的韵脚,进而以部统韵,分析出皎然诗歌用韵中的同用独用情况,并将之与《广韵》进行
本文主要研究庾信的铭文。庾信是六朝时期重要的作家,其铭文也有杰出的成就。本文以清代倪璠所编辑的《庾子山集注》为基础,从其具体作品出发,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以及文献学
90年代以来,一批女性作家不约而同地涉足“家族史”题材,创作了一批全新的家族小说,它们形成了一个显著的文体特征,即如:相同的写作身份(女性作家)、相同的叙事模式(女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