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仿真枪行为的刑法性质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枪支司法鉴定标准的变化,公众对此认识不足。近年来,一系列案件引发了司法裁判与社会认知的分歧。本文试通过违法性认识、社会危害性认识和共犯关系,对涉枪案件中的一些重要刑法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是案件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是本案相关问题的刑法法理分析。一是在不同电子商务形态下,仿真枪走私案的共犯问题;二是从非标准枪支鉴定标准的变化来探讨标准的合理性;三是联系犯罪人的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探讨犯罪故意;四是探讨涉枪案交易主体之间的共犯关系,尤其是涉枪类案件中存在的片面共犯问题。  第三部分为分析本案案情,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为本案研究的启示。一是探讨在相关案件中能动司法展开的可能;二是刑事政策要具有“合法性”。
其他文献
诉讼欺诈行为从概念表述、概念界定到定罪模式、刑罚设置素来就存在争议,学术界各种观点争论不休,司法实践中同行为不同罚的问题突出。《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为刑法如何规制诉
近些年来,媒体与司法之间的关系备受人们关注,一些经典案例引起理论界的激烈争论和深入思考。域外处理媒体与司法之间张力关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如明显、即刻危险理
个人应当拥有对法益的自主决定权,法秩序也应当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做出选择,当然也有一定前提,就是不能违背公序良俗。被害人承诺问题作为刑法理论中的超法规正当化事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因此,如何才能妥善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2013年,党和国家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社会治理”是一种不同于“社会管理”的党的全新执政理念,注重的是加强政府、社会以及公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终极目标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