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是全世界精神障碍中最大的疾病负担。尽管可以获得有效的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抑郁患者都会接受治疗,且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无法康复。抑郁症的特点是缺乏动力,能量减少,以及对以前愉快活动兴趣的丧失。这些症状可能使抑郁患者更难以开展或参与活动,并且降低了患者体验到奖励的程度。行为激活的目的是增加个体对可能有益的行为活动的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目标导向的行为,如散步,或与朋友聚餐吃饭。另外,心理表象的功能是使个体“重新体验”过去或未来的事件,国外研究已经证实不同形式的积极表象干预方式对抑郁个体的行为激活的影响,但这些干预方式更多是文字或图片的表象,应用操作性较低。目的:为了探索一种更易操作、有效、低成本的心理干预方法,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表象干预(表象脚本)应用于中国抑郁大学生群体上,探讨积极表象干预对抑郁个体的行为激活是否有效,同时,通过中介效应的分析来说明表象脚本干预方法起效机制。方法:(1)研究一,选取1447名13-56岁中国被试完成未来表象任务量表(Prospective Imagery Task,PIT)、贝克抑郁量表Ⅱ(BDI-Ⅱ)、特质焦虑量表。(2)研究二,网上招募选取68名中国大学生抑郁被试进行施测,所有被试均同时符合BDI-Ⅱ、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最低抑郁标准。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表象组(n=50)和延迟组(n=18),所有被试需完成T1(实验前测)、T2(实验干预完立即后测)、T3(1个月后追踪)、T4(2个月后追踪)四个时间点的冗思量表(Rumination Response Scale,RRS)、侵入性表象(Intrusive Imagery,II)、抑郁行为激活量表(Behavioral Activation for Depression Scale,BADS)、BDI-Ⅱ和PIT的问卷。整个实验持续两周,表象组被试在实验期间会接受为期两周两次的实验室干预和实验室外干预,延迟组被试在实验期间无需接受任何干预,但整个实验结束后,延迟组被试可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是否再接受表象脚本的干预。结果:(1)研究一,中文版PIT的信效度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统计标准,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正性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负性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重测信度分别为0.76、0.76、0.71。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2因子模型,各项目因子负荷均大于0.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文版PIT两因子相关模型最优,具体为:χ~2/d=4.3,GFI=0.90,IFI=0.93,CFI=0.93,NNFI=0.92,NFI=0.91,RMSEA=0.07。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PIT-P评分可以预测抑郁和焦虑。(2)研究二,表象脚本干预的活动评分中,干预次数的主效应显著(F(1,44)=7.16,P=0.01,η_p~2=0.14),第二次的干预效果显著好于第一次干预(P=0.01);前后测的主效应显著(F(1,44)=36.57,P<0.001,η_p~2=0.45),后测的干预效果显著好于前测(P<0.001)。与此同时,心理表象对抑郁个体的行为激活起干预作用,Ⅱ(T2)和PITP(T2)分别在干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CI=[0.07,0.78];CI=[0.03,0.67]),Ⅱ(T2)和RRS的子维度反省深思(T3)在干预中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CI=[-0.32,-0.02]),且模型的总路径显著(CI=[-0.80,-0.06]),干预条件→Ⅱ(T2)→BADS(T3)路径1不显著(CI=[-0.54,0.05]),干预条件→Ⅱ(T2)→反省深思(T3)→BADS(T3)路径2显著(CI=[-0.32,-0.02]),干预条件→反省深思(T3)→BADS(T3)路径3不显著(CI=[-0.40,0.13])。结论:(1)PIT中文版由正性因子和负性因子两维度构成,量表的信度较好,结构稳定,适用于中国人表象生动性的研究,且PIT对抑郁和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2)积极表象干预(表象脚本)对中国大学生抑郁个体的行为激活的干预是有效的。但是积极表象的干预并不是直接对抑郁个体的行为激活起作用,而是通过中介变量PITP、Ⅱ和反省深思。具体而言,积极表象干预分别通过PITP和Ⅱ对抑郁水平起完全中介作用,与此同时,积极表象干预还通过Ⅱ和反省深思对抑郁个体的行为激活起链式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