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网络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城市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等的交流实现了各种联系。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相互之间沟通距离缩短,城市之间的人口、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城市网络成为新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各城市作为区域网络中的节点,组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国内外对空间结构的研究已经开始从联系现状的静态描述转向联系过程的动态解析,从空间结构理论的定性分析开始转向定量模型的大量应用。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04年、2008年和2012年这三个等时间间隔年份,运用人口、经济和空间距离等数据,采用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模型、重力模型和隶属度、最大引力连接线、城市总吸引力模型和度数中心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借助Arc GIS强大的管理和分析功能,Ucinet软件的网络可视化功能,对长三角网络空间结构进行直观的表达,以探求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为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使用城市的综合质量进行分析,突破了以往仅采用城市某一项指标构建城市网络的分析,是对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的有益补充。最后,对不同视角的区域城市网络研究进行了评述。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上海具有很强的空间支配地位,其他城市对上海的依赖程度较高;上海的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对外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长三角的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向南北呈现衰减规律。与上海联系最密切的城市为苏州。江苏省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比浙江省更明显一些。其他城市对上海的联系隶属度在缩小,说明上海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在减弱。(2)苏南和苏中地区的核心城市是江苏省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苏南地区的南京和苏州在江苏省内具有较强的对外服务功能;苏州和无锡发展最稳定,南京的影响力在增强,常州的辐射能力在减弱。苏中地区受到苏南地区带动,发展明显,苏北地区对其他城市依赖性大,对外服务功能弱,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浙北和浙东地区的核心城市是浙江省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浙北地区的宁波、嘉兴和杭州是联系总量增长最多的三个城市。宁波的影响力在增强,而嘉兴的辐射能力在减弱。浙东地区受到浙北地区带动,发展比较明显,而浙西地区对其它城市的依赖性大,对外服务功能弱,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4)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对外联系总量差异较大,并具有明显的等级性,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为次核心城市,其它城市为一般节点;城市联系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城市网络联系在不断加强的同时,网络的结构呈现出稠密化和区域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