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旧颜风拂尽,云自无心水自闲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cz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与李奎报分别是唐代与高丽时期的著名的诗人。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但是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们创作的大量的诗歌作品中,反映了浓郁的“禅理”和“禅趣”,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白居易及其禅诗作品对李奎报的人生观和诗歌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其效仿白居易,所以白居易和李奎报的禅诗作品中都无不充满着“虚静”、“圆融”、“淡然”之美,使读者产生美的感受。白居易的禅诗作品主要呈现了诗人对于禅佛的虔诚,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于人生的体悟。而李奎报的禅诗作品则通过颂佛诗的形式表达奉佛之心,并在大自然中体会无限的禅趣,以观察大千世界变幻来表达内心的感悟。其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白居易与李奎报都写过不少颂偈诗。白居易的偈诗拥有佛家禅偈质朴的风格,语言简洁朴实,体现着“禅家本色”。而李奎报大多以偈颂的形式向百姓宣传和颂扬佛教思想,语言平俗,很为民众接受。二是白居易与李奎报都崇尚“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佛性的体现,描写景物本身就意味着表现佛理。白居易与李奎报追求的“自然”,除了简约收敛的静态美的自然外,还有主观审美意识的自由无拘束的动态的自然,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融于现实的自然,以静寂的心境在自然中寻找禅机。三是白居易与李奎报对禅有着特别的体悟。白居易通过大千世界之无常返静观心,顿悟瞬间永恒的真谛,李奎报则在万物变幻中静观其象,在虚融清净之中悟其禅理。李奎报与白居易在自然中寻求一种“平常心”,以一种平常心领悟禅的境界,追求“思与境”的和谐。另外,两人的诗歌作品体现了禅宗“因缘和合,随缘自适”的思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有因与缘,不要刻意强求,要以“随缘自适”的超然态度对待人生。他们的禅诗作品体现了“在家出家”的思想。白居易认为保持清明自性而不迷惑于万物万相,内心已经出离,那就不分在家出家,李奎报和白居易一样,清心寡欲,追求的是内心的出家。还有,白居易与李奎报的禅诗体现了禅宗的审美境界,奉行超尘脱俗的禅宗思想,拥有追求虚融清净和圆融淡然的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白居易和李奎报的禅诗作品中,可以窥视到诸多共同点。文章通过对大量的文献史料的分析研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白居易与李奎报的生平与佛缘,考证了两位诗人与佛教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在比较分析两位诗人的禅诗作品所体现的佛学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了两位诗人在禅诗作品中所表达的共同的禅宗哲学思想和审美境界,阐明研究白居易与李奎报禅诗作品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济南二安”及其词作的系统分析,从四个方面对“济南二安”词作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一、宋代齐鲁文化语境对“济南二安”的影响;二、“济南二安”词作的文化指向;三
《边城》从1934年在《国闻周报》上连载,到1957年辑入《沈从文小说选集》,历时二十余年,共产生了初刊本、初版本、修改本和改定本四个文字互异的版本。通过其版本的流变过程
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穿越时空隧道,重温70年前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于我们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更好地继承九三学社
日本现代女作家绵矢莉莎是因为19时就以最年轻的记录获得了日本芥川文学奖而在日本被受瞩目的新生代女作家。获奖作品《欠踹的背影》是畅销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并给人的内心
修井作业是油气田企业在采油过程中保证稳产的重要手段,随着石油开采进入到中后期,发生的油井故障频增,增加了修井作业的工作量。目前修井装置的自动化水平低,工人劳动强度大
京派小说家在小说的创作中,或者运用超现实的梦幻境界来摆脱现实的束缚,把现实材料改造为虚构、想象的梦境,使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延伸到梦幻境界中,从而在精神上获得虚幻的满
沈从文这个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身上,有很多思想与现代的生态观念是相契合的。他本人独特的诗性气质使得他一生都热爱大自然,崇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古老
虚构是构成中国先锋文学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一个先锋作家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貌的形成,来源于他广阔的虚构叙事构建下的文学世界。在虚构的文学世界里,
神秘,即难以用常识和理性逻辑加以判断,它以非现实、非理性和不可信、不可验证和不可分析为特征。自人类诞生起,就与神秘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限于当时的认识能力,人们无法合理科
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作为师范院校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仪表端庄、言谈儒雅、服饰得体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