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基于潮州事件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有数亿人之多,但经济地位低下,政治上处于边缘,社会上遭受排斥,他们的各种权益也一直都处于难以保障状态。由于制度化表达渠道不畅,为争取自身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权益,他们通常会采取较为激烈的手段进行维权。近年来,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发生率成倍增长,这表明,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一起典型的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潮州事件,探讨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第一部分是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处,并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及其他方面综述学界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同时,厘定本文的基本概念与主体: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权益以及社会排斥理论。  第二部分是案例。该部分对潮州事件的背景——古巷镇的社会经济状况、过程——由一起失败的讨薪事件引发的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大规模冲突以及最后的结局——多败俱伤这三小部分组成,详细叙述了潮州事件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是对潮州事件的详细分析。第一,该事件的表现是有动员无组织,人情网络和地方性伦理在事件动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第二,参与事件的双方是社团性利益集团,这种没有专门的组织,以某种共同意识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利益集团即“四川人”和“本地人”;第三,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群体权益保障困难,怨气积累和制度化表达不畅,使得他们不得不采取非制度化手段;第四,严重的社会排斥的存在,构成了事件爆发的实质;第五,事件的侧面也反映了,当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农民工政治参与主渠道。  第四部分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途径思考。本文认为,应该从制度、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寻找对策。制度方面,应该加速农民工身份的转化,保障其有效的、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社会方面,需繁荣公共生活,培育社会资本,拓展公共空间;个人层面,不仅要改善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途径,还需努力提高流入地人口素质,大力建设包容性政治文化。
其他文献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以争议商标不构成“混淆性近似”为由,判决原告(法国)拉斯科特公司败诉,认定(新加坡)国际鳄鱼公司和(法国)拉斯科特公司的“鳄鱼”商标在我国合法共存,至此终结了两
食品召回制度作为政府管理食品市场安全的一种有效的行政手段,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乃至生命,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分析我国品召回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实有必要。文章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食品召回制度的概述,其中包括食品召回制度的起源和概念,食品召回制度的种类,食品召回制度的意义。第二章: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土地的束缚,涌向城市寻求更加广阔的就业机会,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
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都理应享有,残疾人也不例外,国家同样应当保障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权,对于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社会发展、提高其社会地位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一个权利的时代,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不断增强,如何对社会成员的权利加以落实和保障也成为了政府面对的一项重要问题。对于残疾人来说,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政府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问题。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古典契约理论的基石之一,是近代民法所推崇的“意思自治”原则的集中体现。该原则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和尊重,尤其在英美法系被严格遵守。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龄人口的数量也随之猛涨,这日益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的解决已不容忽视。在老人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