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带固相进变质过程及榴辉岩矿物对的Fe同位素分馏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Fe同位素为手段,研究大别造山带进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变质相岩石及榴辉岩中单斜辉石-石榴子石之间的Fe同位素分馏。为了改进Fe同位素分析,在利用标样-样品间插法(SSB)校正MC-ICPMS质量歧视的基础上建立了双稀释剂法+SSB法和Ni外标法+SSB法。根据长期监测的标样数据,当每个样品溶液在仪器上测试四次或九次后,δ56Fe长期外部精度分别<0.05‰和0.03‰。此外,本文报道了纯Fe溶液标样NIST SRM3126a大批量(N=51)、高精度的Fe同位素测试结果,并提出了新的推荐值:δ56Fe =0.363 ± 0.006,2se,95%c.i.;δ57Fe = 0.534 ± 0.009,2se,95%c.i.。大别造山带绿片岩,角闪岩,榴辉岩三种不同变质相变质岩的含水量随变质程度上升而逐渐减少,且原岩类似,均为元古代(750-800Ma)扬子北缘的基性火山岩。三种岩石的Fe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随变质程度加深,平均值(δ56Fe)分别为 0.081 ± 0.075(2SD,n = 13),0.091 ± 0.037(2SD,n = 19),0.071 ± 0.060(2SD,n = 27),整体上处在文献中火成岩的Fe同位素变化范围内。表明固相进变质脱水过程中,Fe同位素在全岩尺度几乎不发生分馏。相同变质相样品的Fe同位素组成存在可识别的变化,反映原岩部分熔融及分离结晶过程中Fe同位素的分馏,可能记录了原岩的不均一。随变质程度上升,变质岩的Fe3+/∑Fe系统降低,且与H有较好的相关性,指示脱水过程中岩石的Fe被还原,暗示可能伴随高氧逸度流体被释放,这种流体交代的俯冲板片与地幔的接触边界或地幔楔可能会产氧化的初始弧岩浆地幔源区。本论文还测定了大别造山带毛屋、双河、碧溪岭和红安榴辉岩及石榴单斜辉石岩中的单斜辉石-石榴子石矿物对的Fe同位素来探究影响这两种矿物间Fe同位素分馏的因素。单斜辉石与石榴子石间的Fe同位素分馏(△56FeCpx-Grt)变化范围为0.22-0.45,与前人的报道基本一致。两种单矿物的δ56Fe和δ26Mg并无相关性,排除了扩散的可能性。结合电子探针和Mg-0同位素数据,本文测定的△56FeCpx-Grt应记录的是高温(675-1011K)下的平衡分馏。在△56FeCpx-Grt对106/T2图上,所有矿物对并未落在单一的温度控制趋势上,因此,本文样品中观察到的△56FeCpx-Grt变化不是温度单一控制的结果,可能还受到矿物成分的复杂控制。
其他文献
<正>以橄榄岩为主体的岩石圈地幔通常被认为是原始地幔经历不同熔融程度抽取玄武质岩浆之后的残留物,并可能受到后期熔/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或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改造,
会议
为了开发新的食品用蛋白资源,以苜蓿为原料,采用盐析和热絮凝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苜蓿叶蛋白.以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考察料液比、加盐量、提取液pH值和絮凝温度对可溶性蛋白提取率的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目前检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一种主要方法。本文在介绍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
确定大地水准面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今大地测量学研究的热点。利用GNSS定位技术、水准测量技术以及现代地球重力场的确定理论和方法,来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
指标体系一般包括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被视为"世界难题"。基于"事先可推导事后可检验"的科学逻辑,依据既定的指标体系,利用31个省级政府实施《政府信
地震P波速度成像显示,西太平洋俯冲板片滞留在地幔过渡带,在中国东部形成"大地幔楔"结构.中国东部大陆玄武岩的Mg同位素调查揭示了该俯冲滞留板片携带大量碳酸盐交代地幔过渡
<正> 作者研究了28名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HPT)病人,在甲状旁腺切除前和切除后三个月时的镁代谢。所有病人术前和术后血清镁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发现血清镁与血清钙浓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