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是美丽的宝岛,不论就历史上或是地理上,台湾都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文化方面它承袭了中华固有文化,同时也不断的容纳西方文化,是中西文化汇流之地。在医学方面,台湾现代医学保持着与世界同步的同步发展,传统医学的发展也很好,正在逐渐走向现代化。《伤寒论》学术是中医的核心。故研究《伤寒论》在台湾的发展便是研究台湾中医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论文首先简要地回顾了台湾中医发展史,并试探着寻找《伤寒论》传台的时间。笔者依据有关文献,推测《伤寒论》传台时间可能在清初,惜乎没有发现准确的文字记载。论文继而对台湾《伤寒论》研究情况从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三个方面做了一次系统的和全面的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台湾在《伤寒论》科学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且它的未来当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走向。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台湾尚没有中医院校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靠师承授受。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系迟至 1966 年才成立。因此台湾中医师特考制度有其必要。不论是特种考试或是学校教育,《伤寒论》都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考试时被列为必考科目,在学校被列为必修课程。《伤寒论》教材在台湾独重《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此其一大特点,与大陆的教学不同。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制药科技的发达,时代对中医方剂提出制剂改革的要求,《伤寒论》方新剂型在台湾较早地应时出现。中药新剂型在台湾又称为“科学中药”,由于便于携带和贮存,同时也能提高药剂质量的稳定性,因此临床上被广泛的使用,这是台湾《伤寒论》制剂也是其中医药发展的一个特色。寺庙是宗教场所,人们心灵慰藉的处所,在台湾的寺庙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医学的内容,大部分以中医为主。如保生大帝庙的药签中存有不少《伤寒论》的内容,虽然卫生当局已明令禁止抽签治病,但在台湾过去的医学中也是一项特色,本论对这方面的内容也做了研究。台湾中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因此专业著作较少,尤其是《伤寒论》相关出版物显然不足,因此大部份为重印古代医家著作,也有部份重印大陆当代医家及日本汉方家的著作。台湾《伤寒论》研究成绩显著的代表性人物有姜佐景、张步桃、杨维杰、赖鹏举等人。《伤寒论》的研究在两岸都走向了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但两岸因地理气候因素的影响,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异,医疗卫生管理制<WP=5>度的不同,两岸《伤寒论》学的发展就有明显的相异之处。若两岸中医界能加强交流,互相借鉴,必能促进共同的繁荣,对人民的健康,社会的福祉,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