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MCW雷达的驾驶行为识别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之一,驾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而驾驶者的不当操作一直是车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驾驶检测对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驾驶检测的研究,目前已有的处理方法是基于对驾驶者生理信息、车辆的状态信息以及驾驶者的头部视觉信息,实现对驾驶者状态的检测。不过这些方法存在着对驾驶者侵犯性较强、易受环境影响和涉及个人隐私等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和缺陷,本文将采用一种雷达系统对驾驶过程中的驾驶行为进行分析和识别。在本文中,使用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对驾驶者进行行为动作的数据采集,并对雷达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驾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7种常见驾驶行为的分类和识别,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本文所选用的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系统,阐述系统构成以及工作原理,对驾驶行为的雷达回波信号进行理论分析,并给出雷达回波信号的预处理过程。2、基于驾驶者的运动相对雷达传感器产生的多普勒信息,分别从时间域和距离域对雷达回波信号分析处理,提取驾驶行为的时间多普勒特征和距离多普勒特征,最后利用分类器实现对驾驶行为的识别分类。3、针对多普勒特征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阈值选取困难以及特征提取的冗繁,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驾驶行为识别方法。首先建立驾驶行为的时频图数据集,然后构建最佳的网络结构,并利用数据集对网络进行训练及调参优化,最后引入卷积自编码器,对网络的卷积层进行初始化预训练,解决了因数据集较小而产生的无法收敛到最佳值的问题,提高了驾驶行为识别的准确率。4、设计驾驶行为的数据采集实验,对七种驾驶行为进行雷达数据采集并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时间多普勒和距离多普勒处理结果分别达到了93.7%和91.3%,改进后的卷积神经网络的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8.9%,有效论证了本系统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爆发式发展,智能探测对雷达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探测精度、探测范围、探测环境、功耗和体积等各个方面。针对机动性大的空中目标和微弱地面目标的探测,本文通过设计高性能基片集成波导(SIW)滤波器和滤波功分器,研制出了一款Ku波段的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陆空目标探测雷达前端系统。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通过对LFMCW雷达测距测速、测角原理的分析,根据探测指标规划设计雷达
保障信息安全一直都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国家的政治策略、军事机密还是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及技术突破,都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以及非法组织的窃取对象。因此,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成为政府、部队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无线通信、定位、数据加密等多种现代技术,本文设计了一种携物箱的防盗定位系统,为涉密物品在运输过程中提供了一种确保信息安全的保障。系统主要由受控终端和手持监控器组成,其中受控终端作为涉
非接触式生命体征检测技术可以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检测人体生命体征,目前已应用到灾难救援、日常健康检测等领域。基于多普勒雷达的生命体征检测具有非接触、穿透性强、精确定位的特点,该技术可以实现生命体心肺活动参数检测、血压检测等,但是仍存在一些难点,例如高精度的心跳检测、体动消除、多人生命体征检测等等。其中,多人生命体征检测是非接触式生命体征检测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主要技术是模拟端波束合成,但是模拟端
如何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当下热门的话题。常见的青少年问题包括:手机依赖症、出行安全问题等。如今青少年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极易对手机产生依赖,因此需要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使用手机。与此同时,学生在出行过程中也存在着非常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学生的出行安全,需要对学生的实时位置进行监管,而手机设备的定位功能也正好为此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此,设计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全身性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睡眠体位的差异会改变上气道阻力,从而影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的发生。目前,临床上通常使用多导睡眠仪(PSG)对OSAHS进行诊断,但该方法价格昂贵,且会对患者造成不适感。因此,若能通过非接触式声学分析方法来获得患者体位
Butler矩阵作为一种重要的多波束天线的波束形成网络,可以形成多个相互正交的波束,具有结构简单、平衡,低成本等优点,在无线通信和现代雷达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Butler矩阵只能够实现2n个波束,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本论文基于非2n点FFT对非2n Butler矩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提出了一种最优非2n Butler矩阵设计方法。相比于现
在现代战争中,迷彩伪装和战场侦察是必不可少的战术组成部分,随着迷彩服的不断改进,与周围植被环境之间越来越相似,使得迷彩人员在可见光中难以被准确检测,这对战场侦察构成极大的威胁。多光谱成像技术能同时获取场景中目标的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相比可见光图像,具有波段多、光谱分辨能力强等特点。因此,通过迷彩服的多光谱图像,本文分析了迷彩服与周围丛林环境在光谱特征上的差异,开展了基于多光谱图像的迷彩人员检测方法
随着矢量传感器阵列和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发展,极化域信息被引入了方向图综合优化和参数估计,可以有效提高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和雷达系统的目标检测、识别和抗干扰能力。针对矢量阵列的极化方向图综合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交替投影的极化方向图综合算法。利用交替投影理论和最小二乘权重更新法将迭代算法描述成若干算子间的依次投影。算法在保证主极化方向图主瓣赋形的同时控制旁瓣电平和交叉极化,并且可以通过迭代过
无线通信系统作为构筑万物互联的基石,在智能驾驶、智慧工厂、无人仓储管理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天线更是所有无线系统最重要的组件。在实际工程中,这些全新的应用场景对天线性能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迫使天线从单纯的空间换能器向多功能,高集成度,可规模化生产的智能平台转变。由于传统天线结构的性能已经难以满足不断涌现的新需求,研究人员开始在交叉学科寻求解决方案。超材料在电磁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天线设计开辟了
随着人类社会对于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变得愈加重要。隐蔽通信,它确保了发射机可以隐蔽地传输信息给合法接收方而不被看守者发现,同时也能隐藏合法发射机的位置信息,是一种安全等级更高的新兴安全通信。近年来,无线隐蔽通信正在获得学术界和工业界日益增加的关注。论文围绕无线隐蔽通信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为了解决信道估计对隐蔽通信性能和看守者检测性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