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由于区域社会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忽略了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雾霾严重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区域的综合发展。协调发展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和分析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定量的对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实际意义。本研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重要性、环境承载度四个方面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RS、GIS技术,从空间角度来揭示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了耦合协调关系的定量化研究,并以山西省晋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研究与探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资源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耦合协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剖析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重要性、环境承载度作为独立的四大系统,根据指标构建的原则,建立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改进型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0,1,2三种标度来表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再经过判断矩阵的变换,得到各指标权重值。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AHP法在确定指标权重过程中的复杂性,较易给出判断矩阵,使权重确定过程更为客观和简捷。(3)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模型,在指标模型的确立基础上,确定了社会发展评价模型、经济发展评价模型、资源重要性评价模型、环境承载度评价模型。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区域耦合协调的评价模型。(4)以山西省晋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概况等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RS和GIS为基础,应用遥感技术、矢量化技术,坡度、河网的提取,空间插值技术,重分类技术、栅格计算技术等实现了各个系统评价指标的网格化研究,克服了以行政区划分边界为基础的传统方法。从空间上实现了区域的耦合协调性评价,将晋城市划分为严重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基本协调发展、高度协调发展四大区域,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协调发展的措施,为晋城市协调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