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掺杂的无机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照明、显示、陶瓷、塑料、夜光油漆、玻璃、激光器件及光通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目前已报道的稀土掺杂长余辉发光材料的颜色主要覆盖了从蓝紫色到红色的大部分区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商业化生产应用的色光主要集中在蓝色和绿色,而最常用的白光距离实际的应用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对白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Y+2O2S为基质,以(Tb3, Eu3+)为发光中心,以(Mg2+, Ti4+)为辅助激活离子,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制备了白色长余辉Y3+2O2S:Tb,Eu3+, Mg2+, Ti4+发光材料,并用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及荧光材料余辉特性测试仪对实验样品的激发谱、发射谱、形貌、物相(XRD)和余辉衰减曲线进行了表征。在固定(Tb3+, Mg2+, Ti4+)离子浓度不变的条件下,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Y2O2S:Tb3+, Eu3+, Mg2+, Ti4+实验样品。研究了不同的Eu3+离子掺杂浓度、硫化温度、升温速率及恒温时间对Y4+2O2S:Tb3+, Eu3+, Mg2+, Ti实验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白光的形成来自于Tb3+和Eu3+发射光的混合,其发射归属于Tb3+离子的5D3和5D4两能级向基态7FJ(J=1,2,3,4,5,6)能级的跃迁以及Eu3+离子的5Di(i=0,1,2)能级向7Fj(j=1,2,3,4)能级的跃迁,其中发射较强的是来自Tb3+离子在417nm (5D3→7F5)处的蓝光发射和544nm (5D74→F5)处的黄绿光发射以及Eu3+离子在626nm (5D70→F2)处的红光发射;在实验样品中,Eu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75%,在此掺杂浓度下的样品,有纯的Y2O2S相,色坐标值为(0.311,0.308),余辉时间长达1451s (≥1mcd/m2);在煅烧温度为1200℃、恒温时间2h、升温速率6℃/min的还原性气氛下,实验样品Y+2O2S:Tb3+, Eu3+, Mg2, Ti4+有较好的发光性能。为了使实验样品Y2O2S:Tb3+, Eu3+, Mg2+, Ti4+有特定的形貌结构,在溶胶凝胶法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用另一种方法(水热法)制备了白色长余辉Y2O2S:Tb3+, Eu3+, Mg2+, Ti4+粉体发光材料。测试结果表明:在低温下就可以合成具有管状形貌结构的实验样品;要使样品能够保持较好的形貌结构,硫化温度不能超过800℃;当Eu3+的掺杂浓度为0.90%时,该样品有较好的发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