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金融竞相迸发的多种业态之中,P2P网络借贷的数量和规模于近年间迅猛攀升,逐渐占据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并以其“普惠”的价值理念和“便捷”的运作模式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从业者和媒体人的目光,在时下的主流观念当中,P2P网络借贷已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然而,看似一路高歌猛进的P2P网络借贷行业实则荆棘密布、暗含隐忧。近年来关于P2P网贷平台卷款跑路、失联失信甚至涉嫌犯罪的新闻屡见不鲜,给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保障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近年来制定相关立法,初步构建起P2P网贷监管的法律体系。特别是自2015年5月以来,失控的P2P网贷行业的迅猛发展引爆了股灾,客观上迫使我国加大对P2P网贷行业的整治力度,而各项法律法规匆匆上马之后,我国P2P网贷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不适,现行法律制度的合理性与适用性等问题进一步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叩问。“致知”必先“格物”,健全P2P网贷监管法律制度,必须先解构P2P网贷及其行业本身。P2P网络借贷起源于欧美,2007年进入我国,突破传统金融的诸多限制,其以民间借贷为内核,以网络技术为渠道,以普惠金融为取向,将借贷行为及流程移植于网上,并涉及借贷、居间、担保、代理等多种法律关系,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有益尝试与重大创新。P2P网贷行业在我国历经萌芽、爆发、整合等阶段,目前约有上千个活跃平台,每年完成万亿元的交易量,为金融领域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回首过往不难发现,我国的P2P网贷行业走过了一段监管缺位的“野蛮生长”期,虽然体量不断攀升,市场渐趋成熟,但仍然风险高擎、问题频发,规范监管已成必然之势。为此,2016年至今,中央有关部委连续制定四部法律法规,对我国P2P网贷行业的法律性质、运作机制、监管模式及业务流程等进行了系统规范,这些制度的运行对我国P2P网贷行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监管原则的贯彻、平台模式的界定、兜底制度的取舍、征信系统的构建、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问题,需要在不断研究、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完善。P2P网络借贷是金融领域的新兴产业,监管方既应理性地认同它的存在价值,也要客观地分析其不足与缺陷,通过更新思维观念、创新管理举措,全面贯彻和彰显“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监管原则,统筹考量P2P网贷行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用更加包容的态度看待多种运营模式的存在,对兜底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进一步延展网贷平台及其从业人员重大信用事项报告查询机制,并在官方主导下建立P2P网贷参与者的网络社区,网聚风险控制和权益保障的正能量,通过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切实提升平台的规范运营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引导其发挥应有的普惠金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