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Hemiptera:Delphacidae),属半翅目飞虱科,为水稻单食性害虫,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许多水稻生产国的主要害虫。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在褐飞虱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为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途径。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植物在遭遇逆境胁迫时往往通过积累ABA而激活植物体自身的抗逆免疫系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水稻中植物激素在抗褐飞虱机理的研究中均忽视了ABA在褐飞虱侵入水稻早期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外源ABA处理水稻并接种褐飞虱后胼胝质沉积及其酶的变化,以及对褐飞虱取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水稻抗虫性的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外源ABA处理水稻对褐飞虱取食行为(EPG)的影响ABA处理后,提高了刺探总次数N1波的次数;延长了N2波的持续时间:缩短了N4波的持续时间,表明外源ABA处理后水稻抗虫性显著上升。2、外源ABA处理并接种褐飞虱后对水稻胼胝质沉积部位和面积的影响ABA处理后,感、抗虫品种水稻叶鞘胼胝质主要沉积在木质部,其次在导管周围;褐飞虱取食后,IR42的表皮组织、维管束鞘和机械组织中也出现胼胝质沉积,这表明ABA增加了褐飞虱取食后的IR42中胼胝质的沉积部位。ABA处理并接虫后,胼胝质沉积面积较不接虫有所上升,表明ABA处理及褐飞虱取食进一步促进了抗虫水稻胼胝质的合成。3、外源ABA处理并接种褐飞虱后对水稻胼胝质酶活力的影响胼胝质酶有水解酶和合成酶,褐飞虱取食前后,10 mg/L和20 mg/LABA处理后0.5h、1h、3h、6h、12h、24h、48h、72 h后肼胝质水解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0 mg/L),而胼胝质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10 mg/L和20 mg/L外源ABA处理0.5h、1h、3h、6h、12h、24h、48h、72 h后,胼胝质水解酶活性显著降低,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从而利于胼胝质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