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对其投入较多的领域。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价的日益高涨,使得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建立住房保障制度既是住房商品自身特性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住房保障的关注和投入,并开始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化、市场化的住房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是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即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高收入家庭购买、租赁商品住房。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住房保障基金的被挪用;政策实施中存在官员的寻租现象;保障性住房对象的范围过于狭窄,一些应该得到保障的人没有真正的享受到保障待遇等,导致了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与预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以我国城市中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了城镇中的中低收入家庭、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以及新就业的大学生这三个典型的社会群体。之所以选择这三个群体是因为在这三类人群中普遍存在着巨大的住房需求与较低的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他们所能借助的就是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文章在分析我国财政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目前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境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住房保障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指出了我国在住房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的群体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措施。论文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研究的社会背景、政策背景及研究意义等,简要指明了目前国内外主要学者关于财政保障性住房的各种观点,同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提出了论文写作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关于住房保障体系的理论依据分析。主要从财政保障性住房的定义、特征、必要性以及具体的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阐述。在这一部分,提出了财政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并通过这一界定分析了我国财政保障性住房的特征以及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必要性,尤其强调了政府的责任;接着从公共品理论、收入分配公平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财政保障性住房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通过对建国六十年的住房制度的改革历程,分别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制度与住房保障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住房保障制度两部分的资料阐述和分析,使人们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有了更直观,更系统的认识。接着对我国目前的财政保障性住房制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城市中的农民工和新就业大学生这三个群体分别阐述,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境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的财政保障性住房制度分析及其经验借鉴。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加坡、香港和瑞典三个典型的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政策,他们在住房保障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文章通过对这三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他们在财政保障性住房领域的先进经验以及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本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并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具体从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城市农民工以及新就业大学生三个群体的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包括明确政府和社会责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住房保障的法律、法规建设;合理界定保障范围,实现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平价值;增加廉租房源,严格控制经济适用住房户型标准;多渠道筹措住房保障资金;农民工自身职业技能的加强等方面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