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2015年间住院的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DLASO的四种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临床相关因素的情况,并且对中药治疗DLASO的效果进行Meta分析,进而肯定中药治疗的有效性,为临床预防和诊治DLASO提供更为确切和有效的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论文一收集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住院患者174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湿热困脾证和阴虚热盛证,且四种证型的患者均兼有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对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理化指标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对统计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表现形式。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和频率,采用卡方检验。论文二通过对CNKI、CBM、VIP、万方中文数据库及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最终纳入26篇中药治疗DLASO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通过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选择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结果测量采用权重均数差、相对比值比及其95%置信区间来分析统计量,用漏斗图表示是否有发表偏倚。结果:1.纳入的174例患者中,各证型按构成比依次为:气阴两虚证(46.55%)、阴阳两虚证(21.26%)、湿热困脾证(18.39%)、阴虚热盛证(13.80%),其中气阴两虚证和其他证型两两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2.男女之比1.07:1,60岁以上患者占总体人数的62%,阴阳两虚证的患者年龄最大,与气阴两虚证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3.C肽在0min时阴虚热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相比有统计意义(P<0.05),在30min和60min时阴虚热盛证与气阴两虚证相比有统计意义(P<0.05)。4.湿热困脾证在TG、CHOL和LDL-C水平均高于其他三组证型,而在HDL-C水平低于其他三组证型。湿热困脾证与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的平均CHOL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BP方面,阴阳两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5.DLASO患者发生DM合并高血压的人数最多,其次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脂异常症,并发糖尿病肾病的人数最少。6.11篇文献比较中药与西药的总有效率,P<0.00001;12篇文献比较中药与西药联用与单用西药的总有效率,P<0.00001,表明中药或中西药联用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用西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纳入文献中有4篇比较治疗后股动脉血管内径的情况,P<0.00001;6篇比较治疗后股浅动脉血管内径情况,P<0.0001;4篇比较治疗后腘动脉血管内径情况,P<0.00001;4篇比较治疗后胫后动脉血管内径情况,P<0.00001;10篇比较治疗后胫后动脉血管内径情况,P<0.00001,表明治疗后试验组的下肢血管内径改善情况均好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篇文献比较治疗后CHOL,P=0.04;5篇文献比较治疗后TG,P=0.009,表明治疗后试验组的CHOL和TG水平均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气阴两虚证最为多见,是阴阳两虚证、湿热困脾证和阴虚热盛证患者的2~3倍。2.60~69岁老年人是DLASO易发人群;湿热困脾证患者的脂代谢异常表现明显,这可能与胖人多湿、脾虚失运有关。3.DLASO患者发生DM合并高血压的人数最多,并发糖尿病肾病的人数最少,提示并发大血管病变的人数比微血管病变的人数多。4.中药治疗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着较为显著的疗效,基本无不良反应的发生。5.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比单用西药治疗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