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形式推理是指个体对有争议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提出观点(或反驳他方的观点),并运用理由论证(支持或反对)观点合理性的推理过程。近年来,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研究已成为备受逻辑学、心理学和教育界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评价个体非形式推理水平和质量的指标不够系统和全面,亟待建构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2)缺少对大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非形式推理发展特点的系统研究;(3)在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的培养研究方面还缺乏更加有效的群体培训模式和方法。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进行了以下三项研究:
研究一: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的发展研究。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非形式推理的结构、理由类型和质量以及反驳水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概括,提出了一个从非形式推理的等级和水平、内容质量和反驳数量三个方面(或层次)评价个体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被试,运用“提示式非形式推理”的研究范式全面考察了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发展的特点。
研究二:辩论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的影响。
在前一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两项实验研究:实验1,对大学生中的优秀辩手与普通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考察了辩论经验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的影响。实验2,对参加辩论前后被试的非形式推理成绩进行了比较,考察辩论活动对辩论题目非形式推理的影响。尝试通过这两个实验证实辩论活动是提高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三: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的培养研究。
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1,考察辩论活动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促进作用。实验2,总结有效的非形式推理技巧,制定了一套非形式推理的指导方案,考察理论指导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促进作用。实验3,将辩论活动和理论指导结合起来,进一步考察有理论指导的辩论活动对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促进作用。
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与高年级大学生相比,低年级(一、二年级)大学生的非形式推理能力相对较低,三年级是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渡时期,四年级以后的大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趋于平稳。
2.辩论活动是提高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经常参加辩论活动的辩手其非形式推理能力显著高于非辩手的普通大学生,参加短期的辩论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对既定辩论题目的非形式推理成绩。
3.通过辩论活动,在非形式推理水平、我方功能性理由数量、他方功能性和条件性理由数量、他方理由广度和间接反驳数量等评价指标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其非形式推理能力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辩论活动是提高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4.通过理论指导,在非形式推理水平、我方功能性理由数量、他方功能性和条件性理由数量、他方理由广度和间接反驳数量等评价指标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其非形式推理能力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理论指导是提高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5.通过有理论指导的辩论活动,在非形式推理水平、我方功能性理由和非支持性理由数量、他方功能性理由和条件性理由数量、我方和他方理由广度,间接反驳数量等评价指标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其非形式推理能力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有理论指导的辩论活动是提高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6.在我方功能性和非支持性理由数量、他方功能性理由数量、他方理由广度和间接反驳数量等评价指标上,参加有理论指导辩论活动的大学生其后测成绩要显著优于只参加辩论活动或只参加理论指导组大学生的后测成绩。这说明与前两种培养模式相比,有理论指导的辩论活动是更好的提高大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