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活性污泥法改善污水处理效果和污泥燃烧特性的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改善出水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解决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污泥。好氧颗粒污泥在改善污水处理效果方面较传统活性污泥具有明显优势。而焚烧作为处理污泥的一种方法,为了达到焚烧要求,需要在焚烧前添加煤粉等助燃剂,以提高热值。因此,本研究设想,以煤粉为载体驯化活性污泥形成煤粉活性污泥,在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的同时,提高污泥热值改善污泥的燃烧性能。本论文考察了曝气时间、煤粉投加量和煤粉粒度等因素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普通污泥和煤粉污泥热值和燃烧特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污泥驯化阶段,在曝气时间分别为4 h和6 h工况条件下,活性污泥经过约30天左右的驯化后,曝气6 h工况下的污水处理效果总体上优于曝气4 h的工况,但相差不大。因此,从节约运行成本的角度出发,本研究的后续试验采用的曝气时间均为4 h。(2)煤粉投加量对污水处理效果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煤粉投加量对人工配水条件和实际污水各污染物的去除影响基本一致。在煤粉投加量分别为0 g/L、0.2 g/L、0.4 g/L、0.6 g/L、0.8 g/L、1 g/L的条件下,煤粉活性污泥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佳,最佳煤粉投加量为0.4 g/L。对于实际污水,普通活性污泥系统和投加量为0.4 g/L的煤粉活性污泥系统的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8%和93.99%、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04%和97.88%、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19%和60.21%、总磷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98%和96.61%。(3)对于普通活性污泥系统和投加量为0.4 g/L的煤粉活性污泥系统,在一个曝气时间为4h的硝化周期中,每30分钟取样测试的结果表明,对比普通活性污泥系统,煤粉活性污泥系统中的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等污染指标下降的更快。(4)煤粉粒径对人工配水和实际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煤粉粒径分别为60-80目、80-100目、100-120目、120-140目以及大于140目的条件下,煤粉活性污泥对各污染指标的总体处理效果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提高,在煤粉粒径降至100-120目时处理效果开始稳定,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选择粒径为100-120目的煤粉比较合适。(5)普通污泥和煤粉污泥热值和燃烧特性研究表明,随着煤粉投加量的增加,污泥热值和燃烧临界含水率均逐渐提高,当煤粉投加量为0 g/L、0.2 g/L、0.4 g/L、0.6 g/L、0.8 g/L、1 g/L时,其热值分别为15890.448 kJ/kg、18798.644 kJ/kg、19184.962 kJ/kg、20218.451 kJ/kg、20509.895 kJ/kg、20622.710 kJ/kg,燃烧临界含水率分别为67.03%、71.51%、72.02%、73.29%、73.62%、73.75%。在燃烧特性方面,煤粉污泥的最大失重量均大于普通污泥,但最大燃尽温度相差不大,在燃烧过程的不同阶段下,随煤粉投加量的改变,煤粉污泥和文献中传统掺入煤粉的污泥焚烧失重变化趋势一致,煤粉污泥整体焚烧情况比普通污泥更好。(6)根据煤粉活性污泥系统处理污水实验和煤粉污泥的燃烧特性实验结果,以煤粉为载体的煤粉活性污泥系统,即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又可以改善污泥燃烧特性,这为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其他文献
首先,要认识到幼儿早期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而不是要幼儿认识多少字词,能书写多少字词;在于让幼儿学会“学习阅
目前,压气机盘鼓组件的焊接是降低航空发动机重量,提高推重比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惯性摩擦焊接质量要高于电子束焊接,已普遍应用于先进航空发动机转子组件的焊接制造。惯性摩擦焊作为一种先进的固相连接技术,当焊接工艺参数发生波动或工件端面处理不良时,界面依然会产生微裂纹、“冷焊”或弥散分布的氧化物夹渣等缺陷,并沿着界面分布,具有较小的声波反射面积。此外,焊缝区为曲面结构,轴向空间狭窄且存在台阶,给超声检测带
山地河流梯级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越来越被重视。水电开发直接或间接的对河岸带植物多样性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充分了解水电开发对河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以九龙江流域支流地村溪流域梯级水电开发为研究对象,自地村溪流域源头至河口,依次设置源头、皮寮、一级水坝、一级电站、二级水坝、二级电站、三级水坝、三级电站和河口9个样地。通过对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数量分析及沿河岸带纵向和横向植物群落多样性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并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型的深切呼唤。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形成了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