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力波是大气中最基本的波动形式之一,在中高层大气与低层大气之间的动量能量传输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低层大气中由对流、地形、风剪切等诱发的重力波携带者动量与能量上传,重力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与背景大气作用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或者在临界层处破碎,能量将释放在背景中改变温度结构以及背景风场。本文利用COSMIC卫星的2007-2012年的观测数据以及ECMWF的风场数据研究了平流层区域的重力波势能,得到了重力波势能随时间、高度、纬度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与风场分布的关系。平流层重力波势能分布的变化特征与纬度关系密切。赤道地区平流层,重力波的变化规律与风场QBO保持同步,最大值出现在东风剪切时零风场线以下,势能减小后风向转变为西风,在西风相位时存在一个再增强过程达到次大值,再次减小实现风场从西风转变为东风。在向下传播的速度上与QBO下传相速度一致,约为1km/月。在赤道地区35km以上区域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半年振荡特征。中高纬度表现为冬季活动较强夏季活动较弱的年变化。全球经纬度分布上,30km以下赤道地区活动较强,并且这些区域与对流较强区域基本一致,说明在赤道地区对流是重力波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激发源。30km以上区域在冬季半球存在较强的重力波活动,这可能与极区极夜急流有关。在研究重力波势能的纬度分布特点时我们发现在南极春季急流轴附近重力波活动强度较大,并且该区域重力波沿着风场等位线向极区上空传播,这可能是由于风剪切引起的重力波。利用温度相对扰动代表重力波活动强度我们发现了由副热带急流引起的重力波并向两极发展。通过势能分布与风场分布在时间、高度、纬度上的对比我们发现背景风场既是重力波的激发源之一,又对重力波的传播有很重要的影响,反过来重力波的破碎又改变了背景风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