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不仅是现代普遍的娱乐方式,更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然而比之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相对匮乏,电影片名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虽然近几年有所发展,但“多局限于‘纸上谈兵’,缺少实地调研”(张广法&刘瑄传,2007:84),且观众研究这个关键领域被“不幸地”甚至是“不负责任地忽略掉了”(张英进,2007:81)。众多学者往往从具体翻译策略的微观层面入手,套用单个现成理论,无法对电影译名做出有效的解释及评价,形成两岸三地译名三足鼎立、一片多名百花齐放的现象。本文独辟蹊径,从观众的角度入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调查内地观众对不同类型译名的接受程度,及影响其接受的背景因素,希望由此总结出有助于片名翻译者实践的结论。笔者首先设计了一项调查,以28部大众熟知的电影及其译名为中心内容,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各个译本的接受程度。为扩大样本量,笔者采取了实地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多种灵活方式,最终收集到了411份有效问卷。数据整理分析后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证明:内地观众对大陆直译的接受度占压倒性多数,相较于广告和文化价值,更重视影片的信息价值和艺术价值。接着,用Spearman’s rho相关法、Kruskal-Wallis Test、Mann-Whitney Test等非参检验法考察了性别、年龄、学历、英语水平这四个变量与译名功能选择、译名接受情况的相关性;在对称名变量进行量化处理后,又用Pearson Correlation Test、One-way ANOVA及Post Hoc Tests等统计学工具深入分析了年龄、学历、英语水平与译名选择理由的相关性。最终得出结论:性别、年龄、学历、英语水平与译名功能选择无显著相关,与译名接受情况、选择理由有相关,尤其后三个变量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皆非常显著;年龄越大、学历和英语水平越高,越易于接受“忠实”的大陆直译名,越频繁地选择“信息准确”作为理由,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低的观众越倾向于商业化的灵活归化翻译。由此可以归结出:单一的传统翻译理论不适用于电影片名翻译实践,注重信息、兼顾美感,适度为票房制造眼球效应,是大多数观众认可的片名翻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