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复发性毛囊炎性皮肤真菌病。随着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马拉色菌毛囊炎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已有许多学者报道了马拉色菌毛囊炎病原菌的调查情况,至今尚未见兰州地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情况及病原学流行病学的详细资料。了解兰州地区马拉色菌毛囊炎病原菌菌种构成与分布特点,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人群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了解兰州地区马拉色菌毛囊炎发病情况及其病原菌种分析,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为今后进一步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2.探讨PCR技术鉴定临床常见马拉色菌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以便在其鉴定中推广应用。方法:2008年1月~2008年12月,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拟诊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取其毛囊角质栓做10%KOH真菌直接涂片镜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登记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标本行冉氏菜子油培养基分离培养,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马拉色菌rDNA的ITS区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鉴定,与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相互印证。结果:1.11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男89例,女23例,男女之比为3.87:1;年龄12~62岁,平均26.08岁,18~30岁90例,7~9月53例。皮损分布:前胸70例,背部42例。发病时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18例,伴油性皮肤27例,甲亢2例,结核2例,多汗32例。2.从112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毛囊内分离出82株码拉色菌,鉴定出球形马拉色菌52株(63.42%)、合轴马拉色菌21株(25.61%)、糠秕马拉色菌7株(8.54%)及钝性马拉色菌2株(2.43%);菌种构成与患者病情和部位无关。3.引物ITS1、ITS4将马拉色菌均扩增出一约750bp的条带。4.测序结果与生化和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结论:1.马拉色菌毛囊炎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炎热季节高发,皮损主要分布于前胸和背部,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油性皮肤及易出汗的患者较易发生。2.兰州地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主要致病菌种为球形马拉色菌,其次为合轴、糠秕和钝形马拉色菌。菌种构成与患者的病情和部位无关。3.引物ITS1、ITS4不能把马拉色菌菌种区分开,需要进一步用测序等方法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