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致远被誉为“万花丛里马神仙”,他创作的神仙道化剧是我国古代神仙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并且代表了此类剧作的最高水平。马致远之所以创作神仙道化剧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就传统观念而言,自屈原始,我国古典文学中就逐渐形成了文人借神仙咏怀的传统。而我国戏曲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与神仙思想有着难解之缘,元杂剧成熟之后必然少不了对神仙题材的表现。就社会现实而论,元蒙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采取种族歧视政策,汉文人地位低下,仕途闭塞。此时,全真道在北方大地十分兴盛,影响颇大。作为金元时期新兴的道派,全真道与文人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马致远于仕途无望后无奈地转向隐居,从早年就接触过的全真道思想中寻求精神慰藉,借神仙思想来抒发自己的失意情怀。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马致远创作了一系列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对人事虚幻的宣扬,二是表现对神仙生活的赞美。其中,对人事虚幻的宣扬主要体现在对世俗困境的表现上:剧中写文人窘境,斥功名利禄如浮云;叙夫妻矛盾,喻婚姻家庭似牢笼;借世事无常,感人生福祸皆虚幻。最后将摆脱这些困境的唯一办法指向出家修道,但是这一选择往往充满了无奈之情。而对神仙生活的赞美则主要表现在向往田园生活的人生意趣和追求自由无羁的生命体验上。  马致远在神仙道化剧中主要塑造了三类人物,分别是沉溺世俗的凡夫俗子、出入之间的有缘之人和执着不懈的劝道神仙。剧中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是为了宣传全真教义,而是渗透了作家的主体情志,重在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在剧中被度者往往又作度人者,杀亲者均能证道,断酒者却频繁醉酒。这些矛盾现象的背后其实表现的是马致远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以及对超脱人生境界的追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之所以成就突出,不仅仅在于数量较多,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他的神仙道化剧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神仙故事。在题材上,他博采众家,集锦连珠;在结构上,他立主脑,以度脱为主线。在语言上,他很注意隐语的巧妙运用:隐遁本意,增强神仙的神秘色彩;含混其辞,引发戏剧冲突;滑稽戏谑,营造喜剧气氛。他以写意的方式表现神仙法术,在舞台表演中以虚拟实,在情景呈现上以虚用实,取得了很好的戏曲艺术效果。  当然,马致远的这些作品在客观上宣扬了宿命论和虚无人生观,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全部价值。这些作品不仅拓宽了古典戏曲和道教神仙文学的表现范围,而且提高了一些神仙传说故事的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真道的盛况,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曲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部分文人的心理状态。在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影响下,后世文人创作了不少神仙道化剧。剧作家马致远将唱道情(剧中的愚鼓简子)融入杂剧艺术之中,为后来唱道情发展成为道情戏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代文坛,方方是一位有思想有深度的杰出女作家。她的独特魅力在于,作品中始终散发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她对生命个体的深切关注。方方的小说创作始终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