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伽源于印度,特指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巨型眼镜蛇,并非柬埔寨本土固有的产物。印度那伽文化伴随着印度化而传入柬埔寨,自此,便不断地与柬埔寨的本土文化进行融合与叠加,历经长期的本土化演变,最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柬埔寨那伽信仰。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柬埔寨那伽信仰的起源,以及那伽信仰在柬埔寨历史进程的变化,并结合比较研究法来探究印度那伽文化与柬埔寨本土文化进行融合与叠加的规律,同时借助田野调查法来剖析那伽信仰在柬埔寨社会的影响。纵观柬埔寨那伽信仰的演变历程,那伽信仰在柬埔寨整个历史时期中历经了复杂的变化。公元1世纪至14世纪中叶,婆罗门教在柬埔寨盛行开来,并被历代诸多统治者推为正统,那伽信仰在婆罗门教体系中大多被推崇,但约在13世纪的某些阶段,那伽信仰则被个别统治者弱化了,到了13世纪末14世纪初,那伽信仰被推至顶峰之位。自14世纪中叶以来,上座部佛教在柬埔寨占据主导地位以后,那伽信仰大多居于上座部佛教体系中的从属地位,尽管如此,那伽信仰并未因此而消逝。然而,那伽信仰在上座部佛教体系中也有被推崇之时。柬埔寨那伽信仰在本土化过程中以融合为主,兼以叠加。印度那伽文化与柬埔寨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文野”文化等本土信仰紧密相融,构成柬埔寨那伽信仰的主要部分。然而,部分印度那伽文化则是通过文化的叠加把印度那伽文化叠加到柬埔寨的本土文化,有的那伽或作为神话传说中的配角或被当作工具,被叠加进柬埔寨文化中,成为柬埔寨那伽信仰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柬埔寨那伽信仰越来越突显其本土特色,该信仰中的那伽则逐渐演变为柬埔寨高棉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影响着柬埔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