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以前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过去我国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扶贫开发工作是通过确定重点的贫困县,进行连片开发,将资源集中到这些地区,通过区域的整体发展,使当地的贫困人口达到脱贫致富。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扶贫和探索,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逐年减少,不再集中在部分地区。瞄准县乡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在2020年达到全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随着社会日益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开发式扶贫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重视输血,忽视造血;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数字脱贫、扶贫造假问题等等。我国扶贫工作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模式,精准扶贫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只有建立对准贫困户的瞄准机制,精准地识别出真正贫困的农民,切实帮扶他们,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到人,政策的落实需要靠基层政府,本文以鲁山县马楼乡为研究对象,对该乡的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并通过相关理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马楼乡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要改变现状面临的阻碍,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经过对鲁山县马楼乡精准扶贫政策实践情况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基层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识别不够精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帮扶力度差异大、专职扶贫工作人员配备不足、技能培训效果不佳、贫困户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基层精准扶贫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针对扶贫发展中的典型问题,本文提出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充实力量、建强基层组织,完善非贫困村政策问题,提升贫困户文化素质、激发脱贫动力等方面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