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快速崛起过程中,中大城市贡献着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享受着更多的经济福利,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巨大的限制,这是导致当前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分割、城乡不协调等一系列城乡问题的重要原因。县域是小城镇和乡村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也是经济社会功能完整的最小城乡系统,因此以推动广大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来逐步实现我国全局城乡一体化应当是我国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农业产业集群以农村腹地为生产基地,以城镇为农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将城镇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工业制造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到一起,本质上体现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因此,本文基于农业产业集群对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存在的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结合山东省寿光市对本文理论框架进行验证性研究。第一,本文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进行全新的思考。当前城乡一体化研究的焦点在于缩小城乡差距,尤其是普遍习惯运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指标衡量城乡一体化水平,然而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并不能完全反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并不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消失。由此,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当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还要解决城乡分割的问题,因此,增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提升农村自主发展能力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二,本文初步构建了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框架,对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农业产业集群内含着衍生网络、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市场网络四个重要的集群网络组织,一方面,网络效应推动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发展,使得农村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就地城镇化现象,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步向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另一方面,网络效应促进集群产业链延伸,增强城乡产业联系,加快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集群网络为要素提供流动通道,城乡之间人才、知识、资本、产品等各类要素可以实现迅速而广泛的交流和互动。第三,通过理论探讨发现,根据集群产业的劳动力依赖程度和其是否能够在本地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可以得出依托农业产业集群的县域城乡一体化过程存在三种可能的发展模式,即空间融合模式、产业融合模式和要素融合模式。各种模式虽然各有侧重,但不是完全孤立的状态,它们之间不存在着严格的界限,最终都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理论上讲,要素融合发展模式相比空间融合模式和产业融合模式更具发展优势,同时,空间融合模式和产业融合模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要素融合模式转化。第四,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在本文所建理论框架下分析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促进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总体上看,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与要素融合模式较为吻合;从局部来看,由于各乡镇的内在差异,寿光市内部也同时存在着空间融合、产业融合和要素融合三种发展模式。文章的最后结合本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总结和提出了若干基于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建议,期望对当前县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