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OQIANG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节奏,更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这无疑将带动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科技的进步也会为各个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信用卡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欢迎,并迅速带动了新的市场需求。新事物总是伴随着矛盾而产生的,信用卡也不例外。利用信用卡实施的各种新型犯罪也随之产生,各国相应的法律也随之出台。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相应的法律条文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看法,加上笔者自己的理解,对信用卡犯罪中的“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部分,主要从整体上对“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进行分析。首先,“冒用”包括冒充他人身份和使用他人信用卡两部分。冒充身份的方式,即提供身份证明或密码确认;使用则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多数学者认为,“冒用他人信用卡”中的“信用卡”,不包括伪造、作废以及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但以现有论据不足以证明这一点,笔者更赞同包括此类在内的说法;其次,信用卡的概念当然也是此类犯罪研究的重点,金融界和刑法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存折作为我国较为常用的存取款凭证,虽然表面与信用卡有区别,但本质内容无异。信用卡信息资料作为网络领域信用卡诈骗的“钥匙”,对于获取并使用的行为,当然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最后,信用卡诈骗罪作为诈骗罪的特殊形式,其中的“诈骗”二字具有诈骗罪的性质,本文从由三方当事人组成的诈骗理论予以论证。第二部分,“冒用型”信用卡的行为方式有很多,争议最多的是拾得信用卡并使用、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以及借用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对于在ATM机上使用信用卡的行为,争议的焦点在成立盗窃罪还是信用卡诈骗罪。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机器能否被骗”以及盗窃罪的对象。刑法第287条的规定,无疑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取得信用卡在ATM机上使用的,依据刑法第287条,构成利用计算机的信用卡诈骗罪;对自然人使用的,依据刑法第196条,构成普通的信用卡诈骗罪。借用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中:借卡人恶意透支的行为,借卡人不具备主体资格和形式要件,从而不构成恶意透支。但其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构成“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不具有主观恶性,不构成犯罪。但其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同样存在定罪上的争议。本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行为,由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拟制规定为盗窃罪。学者们也针对该条款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是有两个行为组成的。刑法不评价单纯盗窃信用卡的行为,则应重点评价其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法律拟制为盗窃罪也导致了对众多法学理论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应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第三部分,现实中,常会有主张自己犯罪中止或未遂的情形。对于“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无论是消费支付,还是转账取款,行为人获得犯罪利益时就达到了犯罪既遂的标准。对于共同犯罪问题,本文以现实案例为基础,分析了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以及借用信用卡并使用中的共犯问题。
其他文献
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s)是一种采取不动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的工具,以公司或信托的组织形式,REITs集合投资者的资金,收购并持有收益类房地产或为开发房地产项目进行融资。廉租房
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举证责任,是在WTO协定的附件二《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第3.8条的原则性的规定指导下,由评审团与上诉机构通过争端解决实践中不断发展而形
近些年,发轫于美国的第六次企业合并浪潮迅速席卷全球市场,企业合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热门话题。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合并活动在帮助企业短期内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
政府决策是现代政府达成有效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分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个人对
根据直径精密测量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两种常用的测量方案,设计了一种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利用单片机完成数据采集和传送的直径测量系统.试验结果表明本实时系统测量精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