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繁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发展并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应该是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小额信贷,作为向农民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到了本世纪初,这一方式已基本进入实施阶段。截至2015年底,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7.8万亿元和3.7万亿元。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小额信贷市场载体还不完善,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小额信贷经营特殊性带来的业务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对较大。由此,深入研究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中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完善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文依据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等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地案例调查法,从小额信贷的基本特征出发,全面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小额信贷供需状况,以及利用三个典型案例实证剖析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借鉴国外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完善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 一是近年来河北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取得了较多成效,但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小额信贷需求与供给情况分析。需求进一步趋大,供给严重不足的格局仍客观存在。 二是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分析了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中问题及原因:贷款模式与种类单一,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运行不规范,政府过度干预,监管法规的缺失;操作成本高,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小额信贷业务与商业化运作相悖,监管主体的缺位小额信贷机构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 三是通过研究,在借鉴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完善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小额信贷产品、建立“互联网+小额信贷”平台、加快农村诚信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小额信贷支持政策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