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11”事件之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阶段性”的调整:美国政府放弃了以前的威慑和遏制战略,转而采取先发制人的主动进攻战略;大国国际关系交往中,美国开始强调增进大国合作,谋求建立其主导的“反恐志愿者联盟”。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战略具有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安全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所以发生如此之变,首要在于其国家安全观发生了某种变故。因此,我们要探求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发生变化的原因,应首先对其国家安全观展开分析。
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入手,介绍国家安全观所包含的内涵、安全观分类及影响安全观发展变化的因素。
文章认为,国家安全观概念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安全的概念和内涵认识;2、对国家安全相关概念的认识,如安全利益、安全目标、安全空间、安全环境、安全威胁、安全手段等观念。在国家安全观分类问题上,文章从四个不同角度,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历史阶段、基本内容对其进行分类。至于影响国家安全观念发展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五种:利益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心理和认知因素,国际形势。此五种因素,利益因素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它决定着国家安全观的发展变化;文化因素与地理因素属较为稳定的因素;而国家心理状态却可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学习而加以调整,属变量因素;最不稳定的因素是国际形势——形势不同,国家相同,安全观也可能会不同。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亦是文章的创新部分,着重论述“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观念所出现的变化,并运用第一章相关理论,对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分为三章节:美国国家安全观的变;美国国家安全观的不变;美国国家安全观变化原因分析及其评价。
(一)美国国家安全观的变:1、对安全环境的判断,认为美国本土已不安全,美国人民的不安全感增加;2、安全威胁上,认为威胁来源主要来自于恐怖主义、无赖国家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把此三者确定为其国家安全的最大现实威胁;3、安全手段方面:抛出“先发制人”,更加注重依赖武力方式。
(二)美国国家安全观的不变:1、安全目标:防止大国崛起,继续保持美“一超”地位,控制世界战略资源为美一贯的战略目标;2、安全利益:依旧定位于全球,海外利益仍为其所追求;3、安全空间:活动空间定位于全球,在反恐同时,不失时机地扩张生存空间。
(三)美国国家安全观变化原因分析:1、文化因素:事件爆发之根基,美国反恐政策的薄弱环节;2、国家利益:防御重点发生改变,本土安全重新成为美国安全利益的核心;3、地理因素:地理位置不再独特,美国人安全心理防线被摧毁;4、心理认知:心态失衡,事件彻底击垮美国人的自信心;5、国际形势:世界各国将反恐作为其安全战略任务之一,恐怖主义成为共同威胁。
对事件后美国安全观的评价:一定程度上,“9·11”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观,但在涉及其安全利益、安全目标、安全空间这三者决定美国安全观本质属性的因素上,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对中美关系影响的深度及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分四部分:事件前后中美关系的变化;对中美关系变化的评价;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对“9·11”事件之后中美关系未来走势的学理性预测。
文章认为,以“9·11”事件为转折,中美关系经过了一个由紧张到缓和的发展阶段,一度让人们有着中美关系有望朝“坦诚的、建设性的和合作的关系”方向发展的幻想,但实质上,美国并未改变其一贯视中国为潜在性对手的定位。究其原因,由中美结构性矛盾、美国“居安思危”霸权心态、国家间固有的安全困境以及中美间的特殊关系四因素所决定。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应对之策,笔者对它的实现道路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文章对未来的中美关系走势进行了学理性预测:1、中美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存在,但不会发展成对抗程度;2、中美实是一种不对称关系,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势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定位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