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研究——以G所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403379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是我国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产物,是以科技进步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为主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的科研机构。这类科研机构,由于国家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其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稳定,但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要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的监督,接受工作业绩考核;要通过竞争择优方式争取国家科研项目及基地建设经费支持。可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为了保证非营利地位、充分发挥社会职能、始终保持科研优势,必须下大力气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服务水平。而对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而言,科研人员是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要想提高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整体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服务水平,就要完善现有的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取得行业、技术领先的科技成果。   虽然,自2000年以来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试图改变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原来“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的体制,也有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不力,造成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挫,从而导致科研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创新性不够、满意度低、流失率高,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无法吸引或者留住优秀的人才,这严重阻碍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发展。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鼓励,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它如同一条管理杠杆,可以有效地调节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科研人员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和工作士气。作为科研管理者,必须要关注激励,学会灵活运用激励手段,完善激励机制,来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比如其科学研究的结果存在着不可预测的特性,这就意味着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付出也许并不一定能取得所期望的产出或效益。对于这样的劳动在绩效考核中应当如何进行评估?诸如此类的问题说明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有其特殊性,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那些企业或者政府管理的激励理论。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图表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运用激励理论及人性假设理论,对G所的概况、科研人员的特征、激励机制的演变及现状进行概述;通过对科研人员的激励需要与满意度的分析,指出G所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激励机制的完善对策。旨在完善我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更好的投身科技事业,使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家的战略目标需求,体现和维护公众利益,更好地为国家的特定目标服务。
其他文献
专业向左,行业向右——建筑学与建筑设计行业的思考rn(1)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n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建筑业方兴未艾,国内建筑设计市场得到了快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平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作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重要内容之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也随之快速推进。特别2003年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