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奶牛乳房炎重组质粒P215C3LYZ的生物安全评价试验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72889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房炎是最常见、防治最难、花费最大的奶牛疾病之一,至今仍无有效的根治手段。本实验室将溶菌酶的广谱抗菌作用与基因治疗原理相结合,将人溶菌酶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和乳腺定位表达载体,分别以重组质粒作为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基因药物,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作为能替代抗菌素的新型药物加以开发。动物用转基微生物的安全评价包括受体微生物的安全性、基因操作的安全性、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的安全性和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产品的安全性。本试验采用本实验室自行设计的方法进行重组菌的发酵培养和重组质粒的制备和纯化,以不同剂量的纯化质粒p215C3LYZ,以乳房基部穿刺注射途径注射隐性乳房炎患牛,然后观察试验奶牛的精神状况、食欲、瘤胃蠕动、心率、呼吸、体温等临床表现,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注射对奶牛无不良反应;进而建立敏感、特异的质粒残留检测的PCR方法,以从试验采集的血液、心、肝、脾、肺、肾、脑、乳房和肌肉等组织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注射质粒在牛体内的残留和传播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质粒注射后第20天任何组织都为检测阴性;定期采集试验牛奶样、粪、尿、乳腺表皮以及牛舍空气、垫料和水样,采用建立的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除质粒注射后第一天奶样为检测阳性外,其他组织和时间都为阴性。这些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215C3LYZ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杂交酸模Rumex K-1(Rumex patientia×R.tianschanicus)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气体交换、光合激发能分配、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全氮含量等
摘要:本文探究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实例,希望能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实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83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一周安排一节,时间40分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课堂时间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练习,不得不把练习放到课后。信息技术课的跨度达到一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非结构性决策模糊集分析单元系统理论即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可改进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构造主观性强和一
本文以黑斑蛙为材料,从胚胎、幼体(蝌蚪)和成体三个发育阶段,探讨了铬(Ⅵ)暴露所引起的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又对铬(Ⅵ)与氯化铁、铬(Ⅵ)与维生素C联合处理后的毒性作用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