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测试技术从无到有,从理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再到实践应用,历经了一个曲折而艰辛的发展历程。这项技术自产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并应用于实际测试的方法有很多,而不同的测试方法对于甄别作案者和无辜者的测试效度也不尽相同。目前,心理测试技术的测试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准绳问题测试法(Control question test,简称CQT),[1]该测试方法主要以被测人对准绳问题和相关问题的反应强度进行比较,进而评判被测人在相关问题上是否说谎并作为被测人是否涉案的依据。研究发现,该测试方法不仅能使有罪的被测人在与案情相关问题上产生异常生理反应,而且能够使无辜知情者也同样产生异常生理反应,从而导致假阳性的发生。另一类是犯罪情节测试法(Guilty knowledge test,简称GKT,[2]又被称为隐藏信息测试法(Concealed information test,简称CIT)。[3]该测试法系检测被测人是否知道有关案件情况的犯罪情节测试,即对相关问题是否具有认知,以此作为被测人是否涉案的依据。但是,研究发现,有些无辜者会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不同程度地获悉与案件有关的信息,从而在目标问题(相关问题或关键问题)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生物反应,造成假阳性测试结果,将其误判为作案者。第三类测试方法是认知综合测试法(Cognitive comprehensive test,简称CCT)。[4]该测试方法通过武伯欣、范刚等人经过近千起实案测试的应用,对准确鉴别作案者、涉案知情者、无辜者和无辜知情者等不同案件角色显现出良好的实案测试效果,弥补了准绳问题测试法及犯罪情节测试法的不足。然而,认知综合测试法检测无辜知情者的测试效度尚缺乏相应实验室研究的支持。因此,本研究在实验室情境下,采用模拟盗窃范式及模拟行受贿范式,应用认知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作为测试材料,考察认知综合测试法检测作案组被试和无辜知情组被试的测试准确率及其图谱特征,进而分析和评判认知综合测试法检测无辜知情者的测试效度,以进一步验证认知综合测试法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认知综合测试法能够有效地鉴别出作案组、无辜阅读组、无辜听说组的被试,对三组案件角色的测试准确率均高于85%。2.作案组被试对目标问题的皮肤电反应强度及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无辜阅读组和无辜听说组被试;3.无辜阅读组被试在目标问题上的皮肤电反应强度及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无辜听说组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