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高中生焦虑、抑郁和强迫心理症状的流行状况及特征,探讨高中生焦虑抑郁强迫症状共存与归因方式、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水平等因素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合肥市某所重点高中的5151名在校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Maudsley强迫症状问卷(MOCI)分别对高中生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强迫症状进行调查。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设计方法,从合肥市某重点高中选取60名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共存的高中生为病例,按照1:2匹配设计选择同性别、同班级的无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的120名高中生作为对照。采用儿童归因风格问卷(CAS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幸福定位问卷(OHQ)及自编问卷分别对高中生的归因风格、生活事件频度、社会支持水平及幸福方式等对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共存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33.9%(1729/5103),其中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7.1%,焦虑症状检出率为7.7%,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0.5%,以及抑郁焦虑症状共存检出率为6.3%,抑郁强迫症状共存检出率为4.7%,焦虑强迫症状共存检出率为2.0%,焦虑抑郁强迫三种心理症状共存检出率为1.6%;在性别比较上,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检出率均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学习成绩比较上,成绩排名落后的学生在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检出率上均高于成绩排名较前的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年级比较上,抑郁和焦虑症状检出率均表现为高三年级最高,与高一、二年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父母文化程度比较上,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在抑郁症状检出率上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学生,而在强迫症状检出率上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中学或中专的学生,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2配对的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学习成绩中下等及后5名的高中生有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共存的危险性分别是前五名高中生的11.312倍和21.997倍;PmB与PvB评分每增加1~2分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共存的危险性分别增加2.729倍和9.899倍;生活事件评分四分位等级每增加1等级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共存的危险性增加4.678倍;社会支持评分四分位等级每减少1等级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共存的危险性增加2.288倍;在“追求意义”方面,“投入较少”组高中生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共存的危险性是“投入较多”的13.889倍,而在“胜利导向”方面,“投入较多”组高中生出现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共存的危险性是“投入较少”的5.769倍。1:2配对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PmB、PvB、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与高中生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共存相关联。结论: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广泛存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应关注不同高中生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征;负性生活事件可能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积极培养学生乐观的归因风格以及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降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