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8种交腿轴型皮瓣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5种交腿带蒂皮瓣与3种交腿游离皮瓣的优缺点和适应症。方法:对2000年8月~2009年4月31例交腿轴型皮瓣的临床资料回顾和分析。交腿带蒂轴型皮瓣21例,其中交腿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9例,皮瓣大小为13.0cm×5.0cm~24.5cm×13.0cm;交腿胫后动脉肌间隔穿支筋膜皮瓣7例,皮瓣大小为5.0cm×4.0cm~14.0cm×10.0cm;交腿腓肠肌内侧头皮瓣2例,交腿隐动脉皮瓣2例,交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创面位于小腿12例,前足背足底5例,足跟3例,足背1例。皮桥的建立:2例交腿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采用皮管包绕的形式,19例采用皮桥筋膜面大张刃厚皮覆盖形式,术后平行体位固定8例,非平行体位13例。行交腿游离皮瓣移植10例,其中腹壁下深血管皮瓣8例(1例行腹壁下深血管皮瓣与背阔肌皮瓣并联移植),背阔肌皮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1例。创面位于小腿中、上段2例,小腿上、中、下段3例,小腿下段及足踝部5例,皮瓣大小为18.0cm×6.5cm~32.0cm×13.0cm,10例术后均为平行体位固定。分别对交腿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交腿胫后动脉肌间隔穿支筋膜皮瓣,交腿游离皮瓣与交腿带蒂轴形皮瓣、交腿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方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两组间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结果:21例带血管蒂交腿轴型皮瓣,20例完全成活,1例腓肠肌内侧头交腿皮瓣断蒂后近端部分坏死,经二期清创缝合创面愈合,皮瓣完全成活率为95%。10例交腿游离皮瓣,8例完全成活,1例部分坏死,经二期清创缝合后创面愈合,1例完全坏死,后行交腿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覆盖创面。31例患者术后随访2周~42个月,皮瓣均成活良好,感染无复发。交腿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平均皮瓣加皮桥长(23.1±4.7cm)、平均皮瓣面积(以皮瓣长与皮瓣宽的乘积代表皮瓣面积)(174.7±83.3cm~2)分别大于交腿胫后动脉肌间隔穿支筋膜皮瓣的平均皮瓣加皮桥长(17.3±4.2 cm)、平均皮瓣面积(87.0±36.6 cm~2)(p<0.05);交腿游离皮瓣的平均皮瓣长(23.3±5.3cm)、平均皮瓣宽(10.4±2.6cm)、平均皮瓣面积(249.5±92.2cm~2)分别大于交腿带蒂轴形皮瓣的平均皮瓣长(14.7±5.0cm)、平均皮瓣宽(8.0±2.6cm)、平均皮瓣面积(125.4±77.7cm~2)(p<0.05);交腿游离皮瓣的平均皮瓣长(23.3±5.4cm)大于交腿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平均皮瓣长(18.0±3.9cm)(p<0.05)。结论:①交腿带蒂轴型皮瓣皮桥的建立采用皮桥筋膜面刃厚皮片覆盖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有效,皮桥较薄、柔软不易卡压,对健侧肢体损伤相对较小的优点。②交腿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具有旋转点选择灵活、成活可靠、切取范围及成活面积大的优点,适用于修复患侧小腿和足部中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③交腿胫后动脉肌间隔穿支筋膜皮瓣适于修复患侧小腿及足部中小面积创面,具有成活可靠、不损伤健侧主干血管的优点。④交腿游离皮瓣适于修复患侧小腿和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易于双下肢平行体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