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农村就业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倍受学术界的重视。在中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复杂,尤其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普遍不高。国内外学者围绕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国内大量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家庭背景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论支撑;目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却大多集中在描述性统计上,然而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归根结底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对农村就业的认知程度,将农村就业认知程度和家庭背景因素引入到大学生农村就业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的农村就业认知度对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为解决大学生“下得去”的问题,以及为社会各界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参考。
本研究构建了农村就业认知度、家庭背景和农村就业意愿的关系模型,提出模型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00名大学生作为初试调查对象,以865名大学生作为最终调查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探究大学生农村就业认知度与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以及家庭背景因素的调节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农村就业认知度分为农村发展认知度、城市就业压力认知度、政策认知度和社会影响认知度四个维度。
(2)农村就业认知度各维度(农村发展认知度、城市就业压力认知度、政策认知度和社会影响认知度)均对农村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3)家庭背景因素作为调节因素,对大学生农村就业认知度和农村就业意愿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调节作用。其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农村就业认知度与农村就业意愿关系之间调节作用尤为显著,且产生积极正向影响。
(4)个人因素中性别、户籍、家庭地理位置、大学类型、专业均在大学生农村就业认知度和农村就业意愿上有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