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干流溶解无机碳的来源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循环是地球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流中的溶解无机碳(DIC)常常反映了流域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河流的水化学组成可为了解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重要线索。长江上游地区对气候和环境变化敏感,生态环境易受干扰,但该区域的DIC来源和影响因素及时空变化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长江上游干流为对象,通过枯水期和丰水期的采样,测定了水化学组成、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组成δ13C-DIC,结合采样点的水质参数,分析了河水中主要的溶解态离子的组成、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揭示长江上游干流河流水体的水化学控制类型和流域岩石风化情况。分析河水中的DIC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合δ13C-DIC对DIC的来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长江上游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得到的成果如下:(1)水化学特征:水体总体呈弱碱性(p H=7.64~8.48),沿程变化平稳。长江上游干流水化学组成以Na+、HCO3-和Cl-为主,Na+和Cl-的变化幅度较大。长江源头及金沙江上游总溶解固体(TDS)含量较高(213~1331 mg/L),向下呈递减趋势,反映了该流域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水化学图解显示,长江上游干流河水以岩石风化控制类型为主,主要受到H2CO3溶解碳酸盐岩的影响。(2)DIC特征及其来源:长江上游干流DIC含量变化范围是1.92~5.67 mmol/L,高值出现在源头地区。估算出长江上游干流DIC碳通量为1.29×10~7 t C/yr,长江上游流域的DIC产出在整个长江流域中DIC的比重超过60%。长江上游干流丰水期δ13C-DIC的变化范围为-5.0~1.1‰,平均-2.5‰;枯水期变化范围为-12.6~0.9‰,平均-4.9‰,DIC的来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的差异。利用碳同位素进行来源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干流DIC的主要来源于H2CO3参与碳酸盐岩风化,而DIC与大气CO2交换平衡过程和H2SO4参与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也对河流水体中DIC有所贡献。(3)DIC循环的变化: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径流)增加,长江上游冻土退化和岩石风化加剧,导致DIC产出的增加。在未来不同的增温情景下,DIC通量可能随着丰水期径流的增加而发生较大变化,这将对长江上游水体生态环境变化和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影响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宜宾-重庆河段受影响较为明显,但随着我国对长江水环境保护的加强,长江上游干流受人类污染程度正在得到有效控制。而长江上游大量的筑坝活动也可能导致未来DIC通量的增加。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对就医体验和高性价比医疗服务的要求日益提升,医院门诊面积不足,布局不合理,导诊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和排队等候时间长等问题凸显。整合5G技术、云计算功能、区块链、移动物联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为慢性病和复诊患者等提供移动医疗技术方面的支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全新的贯穿线上和线下的高效化医疗服务体系将会得到进一步打造。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发生,“互联网+医疗”更会得到迅速发展。但从我国目前的
学位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端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优秀的建设、运营能力,有效地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社会资本的资金优势,为公共部门减少财政负担。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其有机会参与收益稳定且风险相对小的投资项目。PPP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能有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PPP模
学位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传统利用区是国家公园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主要功能区之一,区域内居民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会引起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脆弱性的变化。而生态脆弱性能够表征人类进行土地利用的程度,因此基于生态脆弱性改善土地利用管理将更具有针对性。传统利用区域在珠峰保护区有着重要的位置,随着保护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加,传统利用区内
学位
滇池流域作为云南省及昆明市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造成较大的经济、社会损失。近年夏季滇池流域频发的洪涝灾害,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与经济损失。为了降低滇池流域洪涝灾害的风险和损失,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实现经济与生态整体的协调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构模拟作为切入点,研究滇池流域洪涝灾害风险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关系,针对评估结
学位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生态问题日益显著,生态安全格局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云南生态屏障的滇东南喀斯特区内部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和修复需求大。此外区域人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平衡难以协调,极大的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返贫风险大。因此,亟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平衡喀斯特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遵循“生态用地现状特征分析—关键生态用地识别—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学位
研究流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分布变化特征与突变距离及两者的相关性,对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5-2020年元江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分布指数模型、Pettitt突变检验与Pearson相关等分析方法,对流域三生空间不同耦合协调度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分布变化特征与突
学位
泸水市作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在后备耕地资源短缺的现状下,部分耕地因分布不合理而面临着退耕的的处境;城镇扩张更是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与此同时,怒江州正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基地、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示范区。各种土地利用现状表明泸水市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国土空间优化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泸水市为研究区,针对
学位
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突出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处理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要的一项内容,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各地区的积极响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土地同价同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期间,各试点地区在实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进而影响
学位
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旅游小镇项目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的重点。与传统旅游项目不同的是,旅游小镇开发模式已从原来的注重内容转变为注重体验。与此同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稳步推进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都为云南旅游小镇的开发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其开发模式的优化指明了方向。本文在系统梳理产业集群理论、旅游产业融合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
学位
河流阶地作为记录河流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化的主要载体,其相关研究对揭示区域地质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瑞丽江发育在我国云南德宏西南部,是中缅两国界河,构造活动频繁,且河流阶地发育,但瑞丽江阶地演化到底是怎样的?活动断裂对瑞丽江河流阶地演化的约束机制如何尚未得到揭示。基于此,本文选取瑞丽江河流阶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优势,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Landsat8遥感影像以及Sentinel-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