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货币政策的隐秘性一度是各国中央银行的传统。直到1990年,新西兰作为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从此,各国央行相继摒弃以往保持神秘的惯例,逐步走向透明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货币政策成为了央行和公众博弈的结果。在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既要注重自身的可信度的建立,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来实现央行的其他目标,而这一切不仅取决于央行本身,还取决于公众的态度和预期。本文运用预期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对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构造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首先对透明度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做了总结;然后分析了透明度在货币政策中存在的合理性。第二章分析了透明度与央行可信度建立之间的关系,透明度可以帮助央行建立可信度,解决动态不一致问题,但央行必须权衡是相机抉择还是遵守规则;第三章分析了透明度与央行独立性的关系,透明度可以为独立性提供保证,可以使央行更负责,但是央行独立性有另一个极端——过度保守化。第四章是对透明度效应的介绍,透明度的影响可以区分为两种效应:“不确定性效应”与“激励效应”。它可以减少私人部门的成本,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但是它可能增加央行的修正成本。既然透明度也有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的透明度才是最优的呢?第五章分析了透明度的适度要考虑的两个均衡:货币控制与透明之间的均衡,以及央行可信性与央行操作灵活性之间的均衡。最后一章运用了理论分析基础,对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践情况、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