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以"水"为主要书写对象的作品。"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欢书写的角色。近年来,在生态文学作品中关于"水"的书写也成一时之盛。水世界是浩瀚庞大的,又是千姿百态的。从大洋大海、江河湖泊,到山泉小溪、池塘潭井,"水"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在一些生态文学作品中,并成为最重要的书写对象,这是此类生态文学作品与传统山水田园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传统文学中"水"常常以自然背景出现,或是烘托情景气氛抒发作家情感,或是作为重要的叙事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但是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专门以大江、大河、海洋等为书写对象,将"水"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给予其生态伦理的关怀,且从人与自然等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的高度来观照江河、湖泊、海洋等水体的生命状态和存在价值。因而生态文学作品对于"水"的书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作品的全新样态。"上善若水",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水是大地母亲哺育人类的乳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一生水"的思想。水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对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下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从森林到草原,从陆地到海洋,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土地、沙石等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水"当然亦不能幸免。生态文学中关于"水"的书写正是生态问题在文学中的反映。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通过系统的梳理,勾勒出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世界"的大体样貌,为孕育中华民族的江河、湖泊以及海洋绘画出一幅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多面的文学画像。如果以"水"为主线对两岸生态文学研究进行观察、梳理,可以发现大陆和台湾生态文学研究虽取得了优异成果,但是对于生态文学中"水书写"的系统论述和专门著述还没有见到。大陆有学者专门对生态文学中的森林、草原、土地等自然要素作过重点研究,也有学者对个别"河流书写"文本作过分析,但是系统、全面考察生态文学中以"水"为书写对象的研究著述还是一个空白,更不用说以"水书写"为主线,将大陆和台湾生态文学进行整合对比研究,就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两岸生态文学对"水"的关注和思考铸就了诸多优秀文学文本,也出现了多位以"河流书写"和"海洋书写"而享誉文坛的作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文学资源。就研究对象的时限,鉴于海峡两岸相对自觉的生态文学创作大致均在1980年代以后展开,本研究将研究范围确定在此时间点之后。论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四个篇章,以下是全文的整体架构:"绪论"交待了选题缘由、研究概况以及论文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路径。目前,全球范围内严重的"水"生态危机是此次选题的现实缘由,两岸生态文学中大量的"水书写"作品为本研究提供了文本基础。在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等理论支撑下,本研究还采用了社会学、生态批评和文献分析等方法,通过文本细读来整合对比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第一章对生态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精神内涵进行梳理和解析,并从中归纳出关于"水"的生态思想。中西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本章力图从古代生态思想中汲取营养,为今天思索"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带来启发。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对立的思想,一是人与自然共生的"阿尔卡迪亚模式",另一种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帝国模式"。而中国自古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就比较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生态思想的核心。在对待"水"的问题上,中国古人有着明显的"水崇拜",这对今天我们如何"亲水"、"爱水",与"水"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具有重要思想启迪。第二章在海峡两岸生态文学创作整体框架中描绘"水书写"的大体样貌。首先对两岸生态文学创作情况进行梳理,从中选择"水"书写的经典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大陆的生态文学创作经历了从"浅绿"到"深绿"的转化。"浅绿色"生态文学是"浅层次"的生态思考,仍然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深绿色"则是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台湾生态文学创作则经历了从激情"呐喊"到冷静"观察"的过程。而且台湾的生态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本土化和可视性等特点。一些作家对"土地伦理"的思考引发了当地社区环境自治等行为。生态文学文本也融文字与绘图于一体,呈现出"可视性"的特点。对于两岸生态文学中的"水书写",通过比较发现:大陆的"水书写"主要关照了 "大江大河",而台湾在"海洋书写"方面则成绩斐然。"一方水土一方人",河流与家园有着天然的联系。大陆的"河流书写"有着浓厚的"家园情结"。从生态角度来讲,保护河流就是守卫家园。台湾四面环海,"海洋书写"较之于大陆更为活跃,同时海岛环境使台湾的"海洋书写"带有"向海而生"以及"生存与挑战"的色彩。第三章写"江河之水"。江河是大地的血脉。对大江大河的生态书写,大陆较之于台湾更令人瞩目,不但出现了如《额尔古纳河右岸》、《江河并非万古流》、《长江传》等优秀作品,而且还有像徐刚、哲夫这样专注于大江大河书写的作家。本章以徐刚和哲夫的作品为研究重心,主要分析"河流书写"中的"河流"形象,并从生态整体观的高度关注河流生态,追问河流存在的伦理价值。河流书写中"河流"形象经历了从"孕育者"到"受难者"的转变,而河流作为"施暴者"形象已越来越模糊,曾经的滔滔江水如今枯萎断流,河流不仅丧失"施暴"的能力,其生命力也消耗殆尽。河流有没有生命?如何尊重和保护河流的生存权?人类修建"水利"工程等行为能否首先保证河流的基本生态安全?这些都是值得拷问的生态哲学以及人与自然的存在问题。河流与家园密切相关,从生态视角来看,保护河流就是守卫家园,因此"河流书写"中的"地缘情结"和"家园意识"非常明显。江河之外,湖泊之水也单独作为一节来研究,杨志军的《环湖崩溃》在生态性与文学性的融合上、在"荒原精神"与"人定胜天"的对决中,都是值得探讨的生态哲学和美学问题。第四章写"海洋之水"。在对比研究中发现,台湾的"海洋书写"较之于大陆更加出彩,因而本章主要对台湾生态文学中的海洋书写进行分析。寻找海洋书写中的生态意识,既是生态文学与海洋文学的高度契合,也是一种整合与越界,有学者称之为"蓝色批评"。台湾生态文学作家廖鸿基和夏曼·蓝波安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是海洋生态文学作品中文学性和生态性兼备的优秀作品。这两位作家是台湾生态文学和海洋文学高度契合的标志性作家,也是跨界研究的"明星"作家,但是二人的作品却风格迥异。廖鸿基笔下的大海是"讨海人"的家园和战场,里面所写到的风俗习惯往往是汉族的习性。而夏曼·蓝波安是台湾原住民作家,他笔下的大海是达悟族的大海,作品讲述的是达悟族的风俗习性和传统文化。虽然他们创造了截然不同的海洋文学意象,但对海洋生态保护都持严肃关注的态度,作品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生态思想。尤其是达悟族"取而不贪"的海洋生态意识,对于今天保护海洋生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结语"从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水书写"所展示的"江河湖泊受难图"和海洋污染图景中受到启示。的确,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处于生态危机之中,而人类又如何能够安然自保?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人类只有遵循生态整体观思想,给予"水"以"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伦理关怀,高度尊重其生存的权利,人与自然、人与水才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才能真正实现。
其他文献
<正> 在练习课中,引导学生把有联系的各知识点梳理归纳,使之网络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现以“年、月、日”的练习课设计为例,介绍一
期刊
<正>近日,沂源县纪委(监察局)、县国土资源局联合对2015年度土地遥感监测图斑中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的有关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警示约谈。会上,通报了被警示约谈村(居)20
期刊
对山东省离退休干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发挥其群体潜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当前和今后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
画面和声音都是电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画面更是电视的基础,通过电视画面,观众可以直观看到事件的发生,见证历史。因此,没有了画面,电视也无从谈起。在电视节目制作中,除了要
重庆市通过“两个严格”强化市级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管理。一是严格前置审批。凡党中央、国务院未设置且未明确要求地方设置的,按照上下对应的原则不予审批;凡已明确属于部
对声景观进行时间维度的解析是全面掌握声景运行规律的关键。本文以杭州柳浪闻莺公园为例,通过对声、景要素作出四季、昼夜的解析,得出声景营造的最佳时间段和区域,并以公园
目的观察口服合生元益生菌冲剂联合外用复方黄柏液在治疗婴幼儿湿疹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洛阳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的湿疹患儿82例为研究对象,随
<正>轮胎滚动阻力,又称轮胎的滚动损失。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轮胎滚动阻力的研究成为国际橡胶轮胎行业日益关注的课题。减少轮胎滚动阻力是降低轮胎的耗油量、达到节能目的、
<正>编者按:在人类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法]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爱弥儿》自1996年学界自主发起《保护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