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冶炼、污水灌溉、矿山开采等人类生产活动所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之中。重金属进入土壤后不仅影响土壤环境,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恶化水质,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植物修复是一种绿色、环保、有效、经济的治理方法,但植物修复往往存在生长缓慢、修复周期长等问题,某些功能微生物不仅可以强化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弥补了植物修复某些方面的不足,因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重金属铬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从李氏禾根际土壤和植株体内筛选出具有铬耐受能力的根际菌和内生菌,研究微生物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吸收重金属效果的强化作用。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的研究成果:联合盆栽试验发现无论接入单菌还是混菌,都极大的强化了李氏禾的铬富集能力。在含铬浓度为200mg/kg的土壤中,根际接种WYHN16、WG38、GJH45和混菌后李氏禾地上部分的铬富集总量分别高出对照110.33%、71.75%、140.81%和176.96%,各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全株铬富集总量也具有较大的提升,最高幅度达119.69%。在含铬浓度为400mg/kg的土壤中,接种细菌同样体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接种WG38和混菌的李氏禾地上部分铬总量分别比对照高出62.73%和119.47%,同时接种混菌的李氏禾地下部分的铬富集总量也高出对照106.25%,差异显著;在全株铬富集总量方面,依然是接种WG38和接种混菌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分别提升60.31%和116.14%。从植物根际土壤分离的GJH45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WG38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从李氏禾植株内分离的内生细菌WHYN16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natoriense)。利用盆栽试验,对李氏禾的铬富集能力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含铬浓度为200mg/kg的土壤对李氏禾的生长影响较小。移栽60d后检测发现,李氏禾全株铬含量最高可达9240mg/kg,地上部分铬含量最高可达3500mg/kg,远超过公认的铬超富集植物的标准(地上部分铬含量1000mg/kg),说明收集得到的李氏禾在深圳市土壤和气候环境中同样具有较强的铬富集能力。从李氏禾根际土壤和植株根、茎、叶中,筛选出104株具有较强铬耐受能力的微生物,植物根际菌47株,植物内生细菌57株;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耐铬细菌主要分布在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志贺氏菌属(Shigellasp.)、贪铜菌属(Cupriavidus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属、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 sp.)以及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其中芽孢杆菌属细菌的比例最高,大部分细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