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生六记》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清代个人自传,它是爱情和生活艺术的融合,凭借其自然率真的风格在清代古典文学作品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自林语堂先生的优秀译作一经问世,不少学者陆续将这部古典文学作品译介给西方读者,至今林语堂、白伦、桑德斯三个译本已广为流传,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版本。然而目前还很少有学者对该作品进行语料库词汇特征方面的对比研究,同时也较少关注桑德斯的译本。与此同时,词汇特征研究也是语料库翻译学在研究翻译文体风格方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词汇特征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通过三个自建语料库的对比可以解码三译本的“大数据”,从而进一步管窥译者的“词汇特征基因”,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探讨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差异。过往对该作品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而本文基于莫娜·贝克的语料库翻译学实证研究方法,借助自建小型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同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到三个译本的科学可靠数据,并利用相关量化统计参数对林、白和桑三译本进行历时对比分析,从而探索和发现三译本词汇特征的异同及翻译手法差异。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将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工具软件,对词性分布、词汇密度、类形符比、平均词长和词汇可读性、高频词等词汇特征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相关翻译案例,从中考察三译本在词汇特征的差异程度和波动趋势,进而发现译者们在词汇层面留下的“个人烙印”,为语料库翻译学的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经验,同时也为翻译教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将来对不同译者风格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个译本的词汇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总体趋势上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在词汇层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下:林语堂译本偏好使用名词和介词甚于动词,可读性上在三译本中阅读难度最大,较适合9-11年级的学生阅读。词汇多样性,词汇长度和词汇密度适中,介于其他两者之间,更偏好使用1字母词和高频词如“the”“and”“a”“of”,名词化倾向和范化特征更明显;白伦译本较多地使用连词,形合度最高,同时词汇密度最大,实词使用最多,偏好较短的简单词如3字母词,词汇长度和多样性最低,复杂词最少且用词总体难度最低,接受度高,用词简洁自然,通俗易懂,其可读性最佳,比较适合7-9的低年级学生阅读,简化特征较为明显;桑德斯译本偏好使用形容词、副词和代词,用词最富于变化,且较为正式和学术化,词汇长度最长且难于掌握,5个字母以上的复杂抽象词使用最多,且偏好使用2字母、4字母词和高频词"to""in"。其词汇密度最小,尤其虚词使用最多,实词占比最小,可读性上和林译本难度相当,更适合8-10的高年级学生阅读,显化特征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