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陌生化诗学为理论视角,比较了由余光中、张南峰和钱之德分别翻译的爱尔兰戏剧大师王尔德的作品《认真的重要》,旨在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在向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再现及其陌生化效果问题。为了使文学形式这个抽象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便于操作和分析,本文将陌生化的文学形式分为三个层面:语音、词汇和句法层。语音层面的陌生化形式是指作者采用了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的韵律形式,如头韵、双声和谐音等形式,以此达到声音上的美感,使作品朗朗上口。词汇层的陌生化形式是指作者通过双关、矛盾修辞和典故等手法,使某个词产生派生意义,给读者揣摩的空间。句法层的陌生化形式是指通过翻案句、对比和谚语等手法给读者直观、新奇的审美感受。一般来说,陌生化的文学形式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有如下四种情况:一、译文成功地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形式或改变了原有的形式从而使得陌生化的诗学效果比原文更为出色;二、译者完全再现了原文中的形式,陌生化的诗学效果得到完全再现;三、译者设法再现原文中的文学形式,但在形式的表达或内容的传达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陌生化的诗学效果只得到了部分的再现;四、译者无法再现原文中的文学形式,陌生化的诗学效果也就完全失落了。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文学形式是可以翻译的,译者可以采取各种变通的办法,或者直接复制原句的形式,或者转化为别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形式,或者在实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将原句的形式舍弃,改而在别的地方再做弥补。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形式创新之处,它的成功往往不在于它写了什么而在于它是怎么写的。因此,肩负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责任的译者有责任将这些新鲜的形式介绍给译语社会的读者,要让这些异域的读者不仅知道这部作品写了什么,还知道这部作品是怎么写的,在传播意义的同时,要注重有效地传译那些能带给读者全新的审美感受的文学形式。本文所关注的是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在翻译过程中的再现及其陌生化效果,这对于翻译界在“文化转向”以后相对忽视语言形式研究的倾向是一次反拨。毕竟翻译首先面对的是语言本身,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中形式的复现及其诗学效果问题的研究既是对原作的尊重,也是对译语读者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译者语言能力的考察,这对翻译本体研究的回归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对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