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不均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与收入不均的变动究竟如何相互影响,是否两者必然顾此失彼,存不存在两者兼顾和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与模式,这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通过吸取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复归于并深化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影响收入不均,本文评述了自库兹涅茨假说提出以来出现的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探讨发展中经济的增长与分配问题的理论模型:刘易斯模型、费尔兹模型、罗宾逊模型、以及阿纳德—坎布尔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于从二元结构转变的角度来研究增长影响分配的问题,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证明了库兹涅茨假说,当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陷。另外,本文也归纳了众多检验库兹涅茨假说的实证文献。总的说来,截面分析一般支持库兹涅茨假说,而时序分析则没有确定的结果。 关于收入不均影响经济增长,本文评述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机制:储蓄投资机制、信贷约束机制、市场规模机制、以及政治经济机制。储蓄投资机制认为:由于富人的储蓄率比其他阶层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将有助于财富向富人倾斜,从而提高储蓄投资率;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投资率;因此不平等促进经济增长。信贷约束机制认为:由于穷人受到更强的信贷约束,初始分配的不平等将妨碍自由贷款,从而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因素;因此,初始分配的不平等妨碍了经济增长。市场规模机制认为:在分配不平等的农业国,富人需求的是国外的高档消费品,而穷人的购买力有限,这样对国内生产的工业品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工业化则要求充分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以使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技术获得盈利性;因此不平等制约了国内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政治经济机制认为:税收与规制政策影响个体自由处置其努力成果的能力,从而影响个体生产性积累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根据中间投票人定理,税率由中间投票人的偏好决定;这样,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导致中间投票人偏好不同的税率,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另外,本文也归纳了有关实证文献。总的说来,90年代末以前的计量研究一般认为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此后的计量研究则持肯定态度的居多。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的互动,本文首先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收入不均作了计量研究,然后对中国收入不均影响经济增长作了计量研究。前者主要运用城乡分部门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库兹涅茨假说进行了再估计,结果没有支持库兹涅茨假说。后者首先分析收入不均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机制,然后分步分析在第二部分中引介的两种传导机制:储蓄投资机制和市场规模机制。结果没有支持直接机制与储蓄投资传导机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市场规模机制。通过对分项不均等指数反向变化的讨论,提出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依赖于收入水平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