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对铅、铜吸附特性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riend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珠江广州河段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实验测试方法,研究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重金属Pb、Cu的吸附特性,探讨表层沉积物性质、时间、pH值和初始浓度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有机质累积量很大,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同一重金属污染物的变化幅度较大,不同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差异悬殊。应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Cd、Cu是主要污染物,地累积指数都在4级(强污染)以上。表层沉积物中各种重金属元素间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在表层沉积物中这些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共同变化的趋势,说明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对铅、铜的吸附动力过程,均经过一快速吸附和一慢速吸附过程后达到平衡。各站位表层沉积物对铅、铜的快速吸附时间有所差异,但到4h时均能达到平衡。在pH=3.5~6.0之间,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对铜、铅的吸附量均随pH值升高而逐渐增加,表层沉积物对铅的吸附量增加迅速,吸附曲线较陡,而对铜的吸附量增加缓慢。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对铅的吸附能力远大于铜,其原因可能是,Pb2+比Cu2+更易水解,故其羟基金属离子所引起的吸附就比铜大。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对铅、铜的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均较高,且铅和铜的最大吸附量很高,这表明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对重金属具有很大的吸附潜力。 珠江大桥、猎德涌表层沉积物对铅的吸附等温线较符合Langmuir型,鹤洞桥、平洲表层沉积物对铅的吸附等温线较符合Freundlich型。说明珠江大桥、猎德涌表层沉积物对铅的吸附多为单分子层,多为化学吸附,鹤洞桥、平洲表层沉积物对铅的吸附既有化学吸附也有物理吸附。各站位表层沉积物对铅的最大实测吸附量和按照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模拟最大吸附量大小顺序一致,均为珠江大桥>鹤洞桥>猎德涌>平洲。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对铜的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均较高。表层沉积物对铜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表明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对铜的吸附行为较为复杂,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对铜的最大实测吸附量和按照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模拟最大吸附量大小顺序一致,均为猎德涌>珠江大桥>平洲>鹤洞桥。 将表层沉积物样品对Pb、Cu的最大吸附量与表层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分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样品对Pb的吸附行为主要受粘粒含量的影响。而对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吸附Cu影响最大的是有机质量含量,其次是粘粒含量,说明在本文研究范围内,表层沉积物吸附Pb的能力与表层沉积物中的粘粒含量正相关,而表层沉积物吸附Cu的能力主要受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且Cu的吸附能力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其他文献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3月3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4000人的血液样本,开发出一种新的验血方法,可在癌症症状出现之前准确鉴定出50多种癌症.更重要的是,该方法还能识别出
期刊
人类对自然资源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积累的大量生态隐患和环境欠债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迫使人们开始
目前我国城市主要的排水体制为分流制,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是以雨水的尽快排出作为基本出发点,但这一设计思路存在径流污染和雨污混接两大弊端。因此在短时间难以改变市政
由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承办的“2019肺癌多学科治疗高峰论坛暨全军第十一届肺癌规范化诊断治疗学习
期刊
学位
对于新能源社会的建设,规模储电是众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要达到规模储电的要求,首要因素是成本与环境友好,而能量密度次之。目前应用最广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开采成本高等原
土木工程设施在服役期内,由于受到荷载和其它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使结构发生损伤,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对结构健康状态做出及时有效的诊断、准确评估和预示,具有重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各粒级颗粒因性质不同而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污染物在土壤微环境中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团聚体分配的影响,因而影响其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目前,国内外对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型特征和有机质等方面,而对团聚体重金属的研究大多在全量上,很少有对矿区周围土壤团聚体重金属的形态、在植物体中的富集及风险评价方面的报道。本文从土壤垂直剖面团聚体的角度研究土壤-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