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创新对于我国企业发展而言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合作分离、合作失败的比例却非常高。现有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合作创新理论,对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较为凌乱,对于合作创新机理的刻画较为浅显、片面,不够深入。本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解析合作创新的作用机理;(2)对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做实证分析和检验;(3)提出促进企业合作创新发展的措施和策略建议。在理论研究方面,作者从现实中大量的合作创新失败资料中提炼出影响合作创新的三个关键性要素:资源、能力和行为,从合作双方创新要素匹配视角,解析合作创新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论文强调了合作中“3C匹配”的重要性,即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异质性资源互补(Complementary)、异质性能力兼容(Compatible)和异质性行为契合(Coordinate)。论文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解析了合作创新作用机理:(1)在实现创新资源互补匹配研究方面,论文强调资源异质性、相关性与获取资源的相对成本三者之间的权衡是实现最优匹配的关键。异质性与相关性是合作价值提升的基础,而获取资源的相对成本高低在合作选择中起着调控作用。以此为基础,论文提出了潜在合作伙伴选择的两种评价方法:欧几里得距离评价方法和合作吸引力评价方法,并对合作对象的选择方法与步骤做了阐述。(2)在实现异质性能力兼容研究方面,论文强调合作创新同时也是一个能力发挥的动态过程,合作伙伴之间的能力水平兼容以及不同性质能力的衔接对合作绩效起着重要影响作用。而能力水平兼容与衔接又与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水平紧密联系,企业应该从内生能力激励与外生能力管理角度,实现合作各方的能力兼容。(3)在实现异质性行为契合研究方面,论文强调合作各方的行为协调失灵、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如合作中不努力、刻意隐瞒成果、不按时完成任务等会增大合作风险,降低创新投入积极性,最终导致合作失败。论文进一步指出合作中异质性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合作契约不完备等。在实证研究方面,论文利用我国工业企业在合作创新方面的宏观统计数据和浙江省温州、台州地区的企业调研数据分析了我国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利用计量软件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检验了异质性要素匹配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1)研究显示,尽管我国企业的合作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但仍存在较严重的创新要素错配现象。论文利用各省的合作创新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所具有的互补效应。研究显示,当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吸收能力(衡量合作中各方能力兼容程度)、较大经营规模(衡量合作中可寻资源互补程度)和具备以往技术转让经验(衡量合作中各方行为管理与控制水平)时,合作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的互补性较强。(2)利用浙江省温州、台州地区235家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数据,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这些企业的异质性要素匹配状况以及它们对创新绩效(合作目标实现程度、合作满意程度、合作关系稳定持久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资源互补匹配、能力兼容和行为契合同时与合作绩效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中异质性资源互补匹配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异质性行为契合次之,最后是异质性能力兼容。从细分因素的影响来看,资源搜寻努力、合作中资产多样性、能力水平兼容、合作可信性、合作行为协调性等对合作绩效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对策建议方面,(1)论文提出通过加强合作信息搜寻、合作项目与对象筛选、审查与评估工作,来提高合作决策机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合作伙伴选取时,不应过分追求合作对象的“高大上”和技术的先进性,合作对象选择可以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合作方式可以由浅入深,通过了解、磨合增进互信,降低信息不对称;同时构建专业化的合作对象选择管理机制,从被动、盲目选择合作伙伴转变到主动、有针对性选择合作伙伴。(2)在促进合作中异质性能力兼容方面,企业可以从内生视角构建创新能力提升激励机制,改进收益分配方式和人才奖励制度,提升企业能力水平。企业还可以从外生视角加强各方能力衔接与管理工作,通过沟通平台、互动学习平台与交叉激励机制实现异质性能力兼容。(3)论文提出通过利用声誉机制、信号机制、关系治理和契约管理等减少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约束异质性行为,增进互信,实现合作中的协同效应。(4)政府可以在信息平台搭建、合作创新投入资助、推动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论文的主要贡献:(1)论文对影响合作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做了有益梳理和提炼,克服了合作创新理论研究中关于异质性概念过于宽泛、模糊的问題。(2)论文从创新过程中的异质性要素匹配角度出发解析了合作创新机理、约束条件和关键性影响因素,为合作创新研究提供了新视角。(3)论文提出通过实现异质性资源互补匹配、异质性能力兼容、异质性行为契合来提升创新绩效,为促进合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