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四平市为例,在外业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确定四平市城乡交错带范围;基于Landsat TM/ETM 30m分辨率遥感解译数据及CA-Markov模型预测,分析研究区1990~2030年景观格局变化现状及驱动力,明确研究区主要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安全评价理论,结合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驱动因子,选取代表性评价因子,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自然资源状态、环境生态压力、自然与环境响应3方面构建生态安全评价因子,通过模糊评价法计算确定权重。借助ArcGIS 10.1的支持,进行生态安全格局单因素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揭示景观格局变化、自然资源状态、环境生态压力、自然与环境响应及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分异规律。最后基于上述结果,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区域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将物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与人口、景观、土地等因素相结合,利用引力值变化率和人口密度拐点,确定四平市城乡交错带的外边界在距离城市中心2.1~30.2km范围处。该范围内人口密度、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比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升高。(2)近30年来四平市城乡交错带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形状趋于单一,景观连接性和多样性均增加,而均匀度下降;城镇景观和林地景观面积有所增加,耕地景观面积比例降低。整体上,城镇景观和耕地景观呈现破碎化的趋势;从土地利用转移来看,耕地向林地转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林草景观逐渐转变为城镇景观。表明四平市城乡交错带随着城镇化的加剧,人口对粮食和土地的需求较大,耕地和城镇用地增高,逐渐侵占林草地和未利用地,生态用地损失,生态平衡破坏。(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草地、林地、城镇及水域均显示主要的驱动因素为自然因素,1990~2010年和2010~2018年两阶段的主要驱动力大致相同,均以草地覆盖率、土壤有机质、距河流距离、降水为主。在此基础上,采用IDRISI软件中CA-Markov模块,预测2030年研究区土地类型及其景观格局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四平市城乡交错带2018-2030年间耕地和城镇面积整体呈增加的趋势,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环境整体呈退化的趋势,需要进一步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以保障四平市城乡交错带生态安全。(4)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进行生态安全格局评价,结果显示:四平市城乡交错带生态安全以安全等级为主,面积为3419.74km~2,占城乡交错带总面积的73.28%,集中分布于整个城乡交错带范围内。受土地利用开发和人口剧增的影响四平市主城区生态安全等级较低,建议在该区域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保护生态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