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超分子凝胶及水溶性柱[5]芳烃的制备及其识别性能的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liwon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分子化学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崛起的一门学科,因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备受各个领域的关注,超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应用则是其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本文在现有理论和所取得成果的基础处上,设计合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超分子主体化合物,并主要对其离子识别性能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从利用多重氢键、π-π堆积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到环糊精,葫芦脲,杯芳烃等一系列大环超分子化合物的概念,自组装驱动力和发展历史。并着重回顾了小分子量有机凝胶和柱芳烃和其在识别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二章通过合理地在苯并咪唑上引入离子配位基团,提供多重自组装驱动力的基团和荧光信号报告基团,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小分子量有机凝胶因子G1,并研究了其成凝胶能力和连续性识别Fe3+和F-的能力。通过研究发现,通过长碳链间的相互缠绕作用和苯并咪唑基团的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G1能够在很低的浓度自组装形成超分子有机凝胶OG,并具有聚集态荧光。之后的研究发现该超分子有机凝胶OG能在不同浓度下对Fe3+产生不同的识别效果,在较高的浓度(0.8%m/v)下,Fe3+能够使OG的荧光猝灭,并在加入F-后使荧光再恢复,达到连续性识别Fe3+和F-的目的。而在较低的浓度下(0.2%m/v),Fe3+能够破坏其凝胶结构。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讨论了其识别机理和形成超分子凝胶的驱动力。第三章合成了一种水溶性柱[5]芳烃WP5和客体分子G1,并研究了二者的自组装性能以及二者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对Fe3+的识别能力。实验表明,WP5和G2可以形成计量比为1:1的超分子化合物HG-8,并证明了荧光强度的改变是因为G2穿入了柱[5]芳烃的空腔导致的。之后研究形成的HG-8对Fe3+专一性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在十二种金属离子中(Mg2+,Ca2+,Cr3+,Co2+,Ni2+,Cu2+,Fe3+,Zn2+,Ag+,Cd2+,Hg2+,Pb2+),HG-8能够专一性地识别Fe3+,并讨论了其可能的识别机理,为设计合成在含水体系中识别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章总结
其他文献
干旱、高盐胁迫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在遭受非生物胁迫威胁时,植物通过受体感知、转导胁迫信号,启动一系列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缓解或抵御非生物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其中,蛋白激酶作为上游信号途径的组分,往往如“开关”一样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感知外界环境胁迫信号,之后激活胞内不同的蛋白磷酸化途径,进而调控下游耐逆基因的转录表达,启动相应的耐逆生理生化过程,使其成为参与植物耐逆响应机制的重要
全球对环境污染及保护问题愈发重视,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污染问题,其中钻井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钻井液始终是施工现场处理的难点及重点。废弃聚
N2O属于具有强温室效应的气体,它还是间接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之一,其全球排放总量逐年上升。这就使得N2O成为当前主要的环境忧患之一。目前,大气中N2O的浓度高达323 ppb,与工业
第一部分MUC5AC及MUC5B在哮喘儿童外周血中表达的研究目的:探讨粘蛋白基因MUC5AC和MUC5B在支气管哮喘儿童外周血中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36例哮喘儿童及骨科的25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哮喘组和对照组,均采取全血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RT PCR)检测血MUC5AC和MUC5B mRNA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个死亡率高、治疗过程复杂、多种因素介导、多种调控机制参与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血管内皮、血液成分以及纤维蛋白
青霉素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因其高效低毒的特点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临床应用广泛,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造成细胞壁缺损,最终导致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引起的开裂是结构耐久性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造成钢筋锈蚀的原因以滨海环境的氯盐侵蚀最为显著。钢筋锈蚀产生的锈蚀产物是其所消耗的铁体积的2~6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逐步扩大,能源消费逐年增长,相关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特别是与能源消费相关的碳排放增长迅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2009年底我国提出了碳强度控制目标,以抑制工业部门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势头。本文首先利用2006-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的投入产出数据及碳排放数量,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计出碳排放全要
罐子模型最初由James Bernoulli于1713年提出.它是随机过程的简单模型之一,在物理学、生物学、传染病学等领域都有一定应用.本文是将以往研究中的两罐子模型推广到了任意K个罐子的情形(K≥2).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在第一部分,假设初始时刻每个罐子中含有一定数目的红球和白球,之后在每一步进行如下操作:依次从第一个罐子到最后一个罐子中取球,记下每次所取小球中红球和白球的数目,将其放回后按照刚
微型燃气轮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噪音小、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在航空、分布式能源、石油、铁路和造船工业中。微型燃气轮机的循环热效率随着涡轮进口温度上升而不断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微型燃气轮机的效率,通常采用增加涡轮入口温度的方法来实现。但由于空间尺寸和可靠性的制约,对径流式涡轮进行冷却,提升其涡前温度,一直是微型燃气轮机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径流涡轮背盘冲击冷却技术,并利用气热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