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粤东闽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展开更为广泛的方言调查,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描写了粤东闽语的语音概貌,并分析其内部不同方言点的异同;同时,结合音系学、历史语言学、方言地理学、“扩散”理论、实验语音学、历史层次分析法等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更为深入地研究粤东闽语的语音现象。
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对粤东闽语语音的共时描写,为了更明晰地展现共时语音面貌,文章还结合了方言比较和历时的探讨。下篇则是一些专题研究。
上篇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章引言,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粤东闽语的相关情况,包括粤东闽语这一概念及粤东闽语通行的区域范围、粤东闽语的整体语音特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最后是本文所用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的说明。第二章细致地描写了粤东闽语二十多个方言点的音系,并对这些方言点的音系作比较简单的、概貌上的比较;讨论音系归纳的相关问题,确立本文音系处理和归纳的原则:(一)简洁性、概括性是音系归纳的基本原则,(二)保留必要的羡余;最后是对本文音系处理的相关问题作了说明:(一)粤东闽语的声母[mn(?)]和[blg]互补,但音系处理时为了韵母系统的简洁,把它们分为两套:(二)只出现在鼻音声母后的鼻化韵全部跟对应的非鼻化韵归为一套;(三)非鼻音声母后的鼻化入声韵作为独立的韵母放入音系。第三章是粤东闽语各点的读音与中古音的对比,并对今粤东闽语各读音类的性质作简要说明。第四、五、六三章分别描写了粤东闽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呈现出粤东闽语语音的整体面貌,并尽可能地跟其他闽南方言作比较,以求更好地探讨粤东闽语的语音现象及其本质,突出粤东闽语的特点。第七章探讨了粤东闽语的文白系统,首先剔除其他类型的异读,建立文白异读的标准;将文白两个系统之间的界线划定在中唐,文白两个系统下再分小层次,白读系统包括早白读层(魏晋以前)和晚白读层(魏晋至中唐),文读系统包括旧文读层(中唐至宋元)和新文读层(宋元以后);最后归纳出粤东闽语声韵调的文白系统。
下篇各章分别着眼于粤东闽语语音一些较有特点、或者前人尚未论及的问题,结合语言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力图能够多角度地研究粤东闽语的语音现象,同时也是对语言研究理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二、三两章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对粤东闽语遇、止两摄字的读音作历史层次分析,探讨它们在今粤东闽语各种读音的层次归属,分析得到粤东闽语至少存在中古前(上古)、中古(魏晋至中唐)和近古(中唐之后)三个层次,可以印证上篇最后一章对粤东闽语文白系统的分析及所得出的结论。粤东闽语在历史层次研究方面还比较欠缺,本文相信这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尝试。第四章是关于粤东闽语非鼻音声母阴声韵字今读鼻化韵现象的讨论,通过分析这一类字的读音情况,探讨其发展演变的路径,本文概括为“发音机制扩散”和“词汇扩散”,这是对方言语音演变内部机制的探讨,不但揭示了方言语音现象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同时也补充和发展了“扩散”理论。第五章与第四章相关,探讨鼻化和去鼻化这两种语音演变方式对粤东闽语的作用,这两种作用方向完全相反的音变方式能够在粤东闽语并行不悖,是音变的时效性起了作用。本章还一并讨论了相关的全浊声母清化、阳声韵弱化为鼻化韵等问题,得出这些音变发生的先后顺序。第六、七两章分别讨论了粤东闽语内部两个单点的语音现象:达濠方言古全浊上、浊去字的声调演变模式和陆丰甲子方言的语音变异情况。达濠方言的声调演变模式具有类型意义,在汕头市区以西潮阳到惠来这一片方言,也即传统分区所说的“潮普片”,普遍存在调类合并现象,且合并的原因基本上都是调型调值的相近所导致,这是方言自我演变的一种趋势和结果。陆丰甲子镇方言的语音正在发生激烈变化,新老派之间、不同村落乃至不同人之间的口音都存在差别,既有音类的变异,也有音值的差异,通过描写这些差异,可以从中窥探到语音演变的路径及其动态过程。本章还讨论了粤东闽语潮普片方言自发新生的一套唇齿音声母,来自合口呼韵母前的唇音声母,可以作为汉语语音史上重唇合口的轻唇化首先经过了唇齿音这一阶段的旁证。第八章分析了古全浊声母清化之后在今粤东闽语读送气与否的情况,文白两个系统有不同的表现:白读系统以不送气为主,但送气与不送气都存在:文读系统则表现出“平送仄不送”的倾向,是移植了北方官话清化类型的结果。
最后,在本文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比较并总结粤东闽语内部各点的异同,将粤东闽语分为潮汕片、潮普片和汕尾片三大片,其中,汕尾片下分陆丰小片和海丰小片,云澳方言被归入陆丰小片,海丰小片包含了汕尾市其它辖区的闽方言。